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湖北荆州加快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新闻

问界M9 OTA升级:30+项新升级功能,智慧出行再进化  问界M9 OTA升级:30+项新升级功能,智慧出行再进化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智慧出行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核心需求。2025年6月17日,问界M9迎来新一轮OTA升...

  • 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SUV该怎么选?问界新M5 Ultra给...

    在20万级SUV市场中,年轻人选车的标准正变得越来越多元——既要颜值在线,又要驾驶带感,还得智能便捷。而问界新M5 Ultra,恰好完美契合这些需求。它不仅以出众的外观配色吸引目光,更以卓越的驾控性能和先进的智能...

  • 从“手工迷信”到“科技信仰”:尊界S800如何让豪华回...

    在超豪华汽车市场,西方品牌凭借“百年传承”与“手工匠心”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壁垒,将中国汽车长期压制在中低端领域。劳斯莱斯的手工皮革座椅、宾利的百年胡桃木内饰,这些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标签,成为中国品牌难以逾...

  • 强制国标落地倒计时,鸿蒙智行以技术标杆引领主动...

    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加速转型,主动安全技术正从高端配置走向全民标配。2025年,工信部《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明确要求轻型汽车(含乘用车与载货汽车...

  • 20万级智能SUV优选!问界新M5 Ultra凭实力圈粉

    在竞争白热化的20万级智能SUV市场,问界新M5 Ultra以“现象级”口碑与硬核产品力突出重围,成为年轻消费者口中的“品价比之王”。这款集时尚设计、卓越驾控、领先智驾于一体的车型,不仅收获了大批车主的真实好评,更...

  • 鸿蒙智行“安心行”:重塑出行服务行业新范本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道路交通流量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全民出行高峰期,高速公路和热门景区周边路段交通压力最为集中。与往年相比,私家车出...

湖北荆州加快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发布时间:2022/04/28 新闻 浏览:152

4月22日,春日的临江仙公园垂柳青青,游人如织。碎石子和透水砖铺设的步道,是下雨时防积水“利器”。去年,临江仙生态公园将原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雨水可以通过植草沟和下水道排水管网,及时“转运”到公园的池塘里。
4月14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方网站公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荆州市入选。
海绵城市长啥样?有啥用?荆州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室副主任张晓梅介绍,海绵城市能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水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020年汛期的暴雨,让荆州市民刘强富记忆犹新:“道路被淹,城中湖里的鱼儿蹦上了马路!”
荆州地势低洼、人口密集,头顶“一江水”,北有“四湖”,南有“四河”,每逢汛期,长江干流水位持续高于城区近10米,“高水环城”,城市排涝受阻。
建设海绵城市,刻不容缓。荆州城区水系纵横、湖渊密布。“相对于干旱城市,荆州建设海绵城市,更侧重于滞、净和排。”张晓梅说。
截至2021年底,荆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1.75平方公里。荆州市住建局副局长王晓禹介绍,“十四五”期间,荆州围绕提升区域防洪空间、强化城市排涝体系、改善水环境、居住社区短板补足,重点聚焦城市内涝,补短板、强弱项,力争到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50%以上。
未来三年,荆州市计划总投资48.2亿元,实施29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构建“流域-城市-社区”的系统化海绵城市体系,确保到2024年老城区及时排涝、新城区不出现“城市看海”。
城市和山水林田共呼吸
——纪南文旅区“海绵城市”建设探访
“下雨后路上见不到积水,走路也不湿鞋。”纪南文旅区住建局副局长程鑫哲说。
4月20日下午,一阵暴雨过后,荆州纪南文旅区街头很快恢复了车水马龙。
纪南文旅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五分之一,防内涝成为必答题。近年来,该区抓住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等城建项目契机,融入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理念,近六成面积建成海绵城市,成为荆州市人水和谐的全域海绵城市样板。
从“硬化”到“绿化”
让地面自由“呼吸”
行走纪南文旅区街头,长约七八米的微型景观带随处可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景观带,是雨水公园。”程鑫哲说。
在低矮植物和鲜花的环抱中,彩色鹅卵石铺就的下凹状小花坛呈现在眼前。“花坛底部,就像一个筛子。”程鑫哲说,下雨天,雨水在花坛里蓄积,再通过渗漏系统慢慢流入不远处的水体中,这样的雨水花园在纪南文旅区至少有上百个。
小微湿地、植草沟、透水砖、沙砾铺装……一个个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汇聚起来发挥大作用。该区通过“源”“流”“汇”多级海绵系统,保留现有坑塘水系,从源头消纳雨水。再通过中途滞留,利用塘渠让水流慢下来,汇入到地表水系,最终向河湖奔涌而去。
春末夏初的长湖,让人流连忘返。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贯穿于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之中。”程鑫哲说,放弃了以往硬质的堤坝建设模式,在水和岸中间形成一道滩涂缓冲区,不仅调节水位,还能增加湿地面积。在工程中,还建设和修复了景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型水渠、景观水体等“海绵体”,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滋养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探索“通”“治”“建”
海绵城市建设三部曲
“通”“治”“建”,纪南文旅区探索出建设海绵城市的三部曲。
在纪南镇朱河河岸,水陆两栖挖掘机正挥舞长臂。“这里的河面原先只有10米宽,现在拓宽到50米,水流通畅了。”当地居民说。
打开纪南文旅区地图,龙门湖、庙湖、海子湖、长湖和龙会河、纪南渠纵横交错,相通相连。“只有水系贯通,城市才能‘活’起来。”程鑫哲介绍,在建区之时,纪南文旅区就将曾被人为截断的水系重新联通。现在,无论是天然河道,还是方特东方神话、荆州园博园,景观水系都能互通。
水系贯通后,就是“治”与“建”。
该区放弃短期利益,对沿湖9个村3万多人进行整体搬迁,退垸还湖近4000亩,关停长湖周边畜禽养殖场和一批涉水污染企业。
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PPP项目、荆州园博园、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海湖大道、华强方特周边配套绿化……会呼吸的绿色海绵体系,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
程鑫哲说,未来还将建起智慧化海绵城市管理系统,对涉及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环境绩效的全过程形成数据化综合管理,把海绵理念融入城市长远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