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湖北荆州加快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新闻

从销量看实力,问界新M5 Ultra硬核产品力获用户点赞 从销量看实力,问界新M5 Ultra硬核产品力获用户点赞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智能SUV市场,销量数据往往最能说明问题。问界新M5Ultra用实实在在的市场表现证明了...

  • 技术迭代与用户信任共振,鸿蒙智行常用常新撑起量...

    当汽车行业陷入价格战的同质化竞争,鸿蒙智行用持续的技术升级与用户导向的服务理念,走出了一条“成长型汽车”的差异化路径。9月23日,鸿蒙智行宣布启动涵盖华为乾崑智驾ADS 4等三大能力升级和30余项体验优化的重...

  • 都市精英购车指南,问界新M5 Ultra对比小米YU7 

    当今的市场,新能源车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20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各类车型百花齐放,配置表上的各种参数更是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在看似无止境的参数堆砌背后,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评判一辆车的标准,更应该...

  • 问界M8纯电版正式上市,起售价35.98万9月开启交付 

    8月25日,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家庭智慧旗舰SUV问界M8纯电版重磅登场,起售价35.98万元,为家庭用户带来纯电出行新选择。作为问界王牌家族的纯电力作,问界M8家族此前累计交付超7万辆,上市4个月蝉联40万...

  • 华为携手发布行业白皮书,鸿蒙智行200万次避险彰显...

    当前,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正推动智能汽车飞速前行。其中,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在智驾辅助领域的深耕,让智能辅助出行从设想逐步走进现实,鸿蒙智行便是典型体现。然而,随着该...

  • 智驾技术白皮书发布,行业价值从“参数竞赛”回归到“...

    2025年7月8日,北京一场汇集行业顶尖力量的研讨会悄然举行。中汽中心、清华大学、华为共同发布了三方联合撰写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这场看似平常的技术会议背后,隐藏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

湖北荆州加快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发布时间:2022/04/28 新闻 浏览:183

4月22日,春日的临江仙公园垂柳青青,游人如织。碎石子和透水砖铺设的步道,是下雨时防积水“利器”。去年,临江仙生态公园将原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雨水可以通过植草沟和下水道排水管网,及时“转运”到公园的池塘里。
4月14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方网站公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荆州市入选。
海绵城市长啥样?有啥用?荆州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室副主任张晓梅介绍,海绵城市能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水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020年汛期的暴雨,让荆州市民刘强富记忆犹新:“道路被淹,城中湖里的鱼儿蹦上了马路!”
荆州地势低洼、人口密集,头顶“一江水”,北有“四湖”,南有“四河”,每逢汛期,长江干流水位持续高于城区近10米,“高水环城”,城市排涝受阻。
建设海绵城市,刻不容缓。荆州城区水系纵横、湖渊密布。“相对于干旱城市,荆州建设海绵城市,更侧重于滞、净和排。”张晓梅说。
截至2021年底,荆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1.75平方公里。荆州市住建局副局长王晓禹介绍,“十四五”期间,荆州围绕提升区域防洪空间、强化城市排涝体系、改善水环境、居住社区短板补足,重点聚焦城市内涝,补短板、强弱项,力争到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50%以上。
未来三年,荆州市计划总投资48.2亿元,实施29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构建“流域-城市-社区”的系统化海绵城市体系,确保到2024年老城区及时排涝、新城区不出现“城市看海”。
城市和山水林田共呼吸
——纪南文旅区“海绵城市”建设探访
“下雨后路上见不到积水,走路也不湿鞋。”纪南文旅区住建局副局长程鑫哲说。
4月20日下午,一阵暴雨过后,荆州纪南文旅区街头很快恢复了车水马龙。
纪南文旅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五分之一,防内涝成为必答题。近年来,该区抓住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等城建项目契机,融入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理念,近六成面积建成海绵城市,成为荆州市人水和谐的全域海绵城市样板。
从“硬化”到“绿化”
让地面自由“呼吸”
行走纪南文旅区街头,长约七八米的微型景观带随处可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景观带,是雨水公园。”程鑫哲说。
在低矮植物和鲜花的环抱中,彩色鹅卵石铺就的下凹状小花坛呈现在眼前。“花坛底部,就像一个筛子。”程鑫哲说,下雨天,雨水在花坛里蓄积,再通过渗漏系统慢慢流入不远处的水体中,这样的雨水花园在纪南文旅区至少有上百个。
小微湿地、植草沟、透水砖、沙砾铺装……一个个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汇聚起来发挥大作用。该区通过“源”“流”“汇”多级海绵系统,保留现有坑塘水系,从源头消纳雨水。再通过中途滞留,利用塘渠让水流慢下来,汇入到地表水系,最终向河湖奔涌而去。
春末夏初的长湖,让人流连忘返。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贯穿于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之中。”程鑫哲说,放弃了以往硬质的堤坝建设模式,在水和岸中间形成一道滩涂缓冲区,不仅调节水位,还能增加湿地面积。在工程中,还建设和修复了景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型水渠、景观水体等“海绵体”,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滋养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探索“通”“治”“建”
海绵城市建设三部曲
“通”“治”“建”,纪南文旅区探索出建设海绵城市的三部曲。
在纪南镇朱河河岸,水陆两栖挖掘机正挥舞长臂。“这里的河面原先只有10米宽,现在拓宽到50米,水流通畅了。”当地居民说。
打开纪南文旅区地图,龙门湖、庙湖、海子湖、长湖和龙会河、纪南渠纵横交错,相通相连。“只有水系贯通,城市才能‘活’起来。”程鑫哲介绍,在建区之时,纪南文旅区就将曾被人为截断的水系重新联通。现在,无论是天然河道,还是方特东方神话、荆州园博园,景观水系都能互通。
水系贯通后,就是“治”与“建”。
该区放弃短期利益,对沿湖9个村3万多人进行整体搬迁,退垸还湖近4000亩,关停长湖周边畜禽养殖场和一批涉水污染企业。
环长湖湿地修复工程PPP项目、荆州园博园、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海湖大道、华强方特周边配套绿化……会呼吸的绿色海绵体系,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
程鑫哲说,未来还将建起智慧化海绵城市管理系统,对涉及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环境绩效的全过程形成数据化综合管理,把海绵理念融入城市长远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