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湖北:新农人“打擂”农业新图景串起产业链

新闻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湖北:新农人“打擂”农业新图景串起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1/07/22 新闻 浏览:91

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稻田依旧丰收?坐在家里轻点鼠标,也能种田?一根莲藕如何串起一条产业链……7月16日,由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决赛在汉举行。40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理念的“新农人”同台打擂,让我们得以“窥见”未来农业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新发展趋势。

“生态义工”驰骋稻田

稻田里,除了养虾,还能养哪些“值钱货”?

石首选手、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斌开创出“五彩鸭蛙稻”种植模式,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和青蛙。“它们既是‘值钱货’,也是‘生态义工’。”严斌说,利用鸭和蛙可捕食害虫、清除杂草、通风活泥、粪便肥田,可科学构建起一个更为丰富的水下绿色生态圈,让小龙虾个头更大、水稻品质更优,生产全程不用再施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实现一田三收。他家生产的有机鸭蛙稻香米,每斤价格最高达30元。

小小微生物也能当“生态义工”。毕业于生物专业的咸宁妹子田淑娴现场展示她在稻虾共作基地中,对水质和水中营养成分的检测结果。她根据结果,可利用有益微生物配制出不同的饵料和水环境调理制剂,不但满足小龙虾生长所需,还大大净化水质,实现零排放微生物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连村里的种田老师傅都为她点赞。

“生产更‘绿’、一田多收。未来,农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市民吃得安心、农民种得开心。”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严斌说。

大数据让产销更“有数”

种田过去是和土地打交道,以后和数据打交道。

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实时看到水稻基地的光照、湿度、温度等数据。动动手指,就能远程遥控施肥、灌溉。老家浠水的海归博士潘新星是一家水稻合作社的负责人,经营面积超5000亩。他运用和华农技术团队共同研发的一套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收集水稻每个生长周期所需的肥水、温度、湿度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合理调度社员、精准指导技术服务。合作社人工成本、农资成本显著下降。

大数据不但教你种田,还能指导销售。

潜江市白鹭康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关键章的基地也有一套大数据系统。他介绍,系统可监测不同种类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结合天气、产量等因素对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因素、价格预测、区域分布进行分析,提高合作社在茬口安排、品种选择等方面的决策精准度,“以前我们做决策主要凭经验,市场风险大。有了大数据分析,生产和市场联系更紧密,种田变得心中有‘数’!”

“接二连三”串起产业链

一根莲藕,除了直接烹饪,还有多少种吃法?

湖北嘉珍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桂婳的答案是:42种。她的公司主营莲藕深加工,先后开发出泡藕带、泡藕片、泡藕芽、纯藕粉、糖渍莲子、莲心茶、荷叶茶、荷花茶……12大类、42款产品,经销商遍布全国125个城市,年产值8500万元,带动200余名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业。下一步,她打算依托莲藕基地,发展乡村旅游。

小小菱角也能成“网红”。耕读兴农武汉科技公司创始人彭达在黄冈老家实施“菱角全产业链综合扶贫项目”,引进“菱美人”等4种菱角新品种,在华农技术团队指导下,攻关菱角脱壳难、保鲜难等难题,开发出菱美人、即食菱角、菱角粉丝、菱角酒4大特色产品,打造“菱妹妹”品牌形象,利用抖音等平台传播营销,产品在电商平台卖到飞起。

还有用富硒土鸡蛋研发的带壳盐焗蛋、泡水即食的方便装黄陂豆丝、无防腐剂加工的竹笋风味小零食等。“新农人”们紧跟市场需求,加强和科研单位合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变农产品为方便食品、养生食品、精致零食,并积极拥抱电商渠道,大大拉近“田头”到“舌尖”距离,为打造能“产”会“卖”农业产业链提供诸多实践。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评委之一、省农科院院长焦春海说,40名选手历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都是我省农业农村战线实用人才的典型缩影和突出代表。他们身份多元、实践项目业态丰富,让人看到了湖北农业的亮点、潜力和希望。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农村人才倍增计划’”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表示,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齐心协力为“新农人”们当好“店小二”,让更多英才在农业领域施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