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湖北襄阳襄城区:一村一品谋振兴
发布时间:2021/08/14 新闻 浏览:2
8月上旬,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张东村满目翠绿,一望无际的麦冬草长势喜人。
“这200亩麦冬草,明年4月收获后将销往全国各地。”宏富生态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张庆东说。
张东村过去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经济收益较低,村民日子不富裕。如今,该村积极发展麦冬产业,成为襄城区“一村一品谋振兴”的一个缩影。
一村一品,步步皆景;遍地开花,处处如画。目前,襄城区115个村正逐步绘成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渠道的产业发展新画卷。
产业铺就富路
“美丽乡村建设,长远靠产业支撑,以产业美带动事业美,以事业美支撑乡村美。”张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保国告诉记者,张东村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开拓一村一品新局面,像张庆东这样的乡村能人也在积极出力。
张庆东是张东村人,此前成立金土地麦冬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对花卉苗木行业行情把握非常精准,不愁市场。
2020年4月,张东村村委会和金土地麦冬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创办了宏富生态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发展乡镇一村一品、壮大村集体经济作出贡献。“每亩麦冬草毛利润可达上万元。”张庆东介绍,项目总体规划用地2000亩,致力于建成全国最大的麦冬生产基地。
麦冬喜阴湿环境,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大,合作社安装了智慧浇灌系统。记者在现场看到,麦冬田里,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浇灌喷头,通电后浇灌喷头能多方向喷水。
除了麦冬,合作社还规划种植其他经济作物。“9月,等新流转的650亩土地到手,我们打算建些大棚,依靠大棚种植蔬菜,以更高的品质提升经济价值。”张庆东说。
土地流金淌银
在襄城,厚实的土壤流金淌银。
“8月下旬黄桃就成熟了。”在卧龙镇光明村,老板杨帆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清风苑家庭农场,发展生态绿色和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农场年产高品质鲜桃100万斤左右,年加工黄桃罐头20000件左右,粮食作物160亩300000斤左右,加上休闲观光、研学旅行,农场年产值近600万元。
“李垴的石头,桃园的沙,李湾的烟叶,康石湾的瓜……”在欧庙镇石湾村,以麒麟瓜和暑宝2个品种为主,家家户户都种植西瓜。石湾村财经委员石光才介绍说,西瓜平均亩产6000斤至7000斤,全村一年产瓜能达到40万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尹集乡姚庵村荷花湖占地450亩,以荷花为主题,提供传统民俗文化、果蔬采摘、休闲垂钓、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等体验服务项目,年收入可达700万元,成为带动姚庵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产业兴,农村旺。襄城区各村发展特色产业,现已打造出肖冲“杏花村”、闻畈“草莓村”、千弓“蔬菜村”、观音“西瓜村”、朝阳“月季村”等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生态环保的一村一品特色村。
村民同享红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村里发展产业,让农户获得了真正的实惠。襄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依托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和用工,实现产业与农户利益的有效联结。
中华紫薇园地跨白云、凤凰、青龙三个村。仅在青龙村,园区就流转近7000亩土地和4800多亩林地。驻青龙村第一书记秦建介绍,通过中华紫薇园土地流转,村集体每年收入100多万元,村民收入500多万元。“以前农户之间流转土地,按每亩每年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偿。现在土地流转给宏富生态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流转费为600元。”张保国告诉记者。
村民除了流转土地增收,还可到企业与合作社务工,每天工钱70元至300元不等。柳林村依托航鹏化动、三沃薄膜和江苏龙蟠等项目,计划发展劳务公司,供应园区用工,服务企业,预计能够解决800人就业问题。
新建村的民园鲜果采摘基地种植葡萄、桑葚、草莓、黄瓜、豇豆和辣椒等蔬果,高峰期用工达到30多人。新建村村民张志财在民园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既能在家门口务工,又能挣到钱,我很满足。”
襄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逐步扩大一村一品覆盖面,提升项目档次和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