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华为携手发布行业白皮书,鸿蒙智行200万次避险彰显...
当前,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正推动智能汽车飞速前行。其中,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在智驾辅助领域的深耕,让智能辅助出行从设想逐步走进现实,鸿蒙智行便是典型体现。然而,随着该...
-
智驾技术白皮书发布,行业价值从“参数竞赛”回归到“...
2025年7月8日,北京一场汇集行业顶尖力量的研讨会悄然举行。中汽中心、清华大学、华为共同发布了三方联合撰写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这场看似平常的技术会议背后,隐藏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
-
问界M9 OTA升级:30+项新升级功能,智慧出行再进化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智慧出行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核心需求。2025年6月17日,问界M9迎来新一轮OTA升级,覆盖30+项新功能,从智驾领航辅助到泊车体验,再到智能座舱的优化,全面提升了用户的出行体验。此次升级...
-
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SUV该怎么选?问界新M5 Ultra给...
在20万级SUV市场中,年轻人选车的标准正变得越来越多元——既要颜值在线,又要驾驶带感,还得智能便捷。而问界新M5 Ultra,恰好完美契合这些需求。它不仅以出众的外观配色吸引目光,更以卓越的驾控性能和先进的智能...
-
从“手工迷信”到“科技信仰”:尊界S800如何让豪华回...
在超豪华汽车市场,西方品牌凭借“百年传承”与“手工匠心”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壁垒,将中国汽车长期压制在中低端领域。劳斯莱斯的手工皮革座椅、宾利的百年胡桃木内饰,这些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标签,成为中国品牌难以逾...
湖北随州:新能源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 约占全省新能源累计发电量的27%
发布时间:2021/11/24 新闻 浏览:168
随州,风光之城。
11月14日,随州风电和光伏累计发电量200.03亿千瓦时,约占全省新能源累计发电量的27%;新能源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96.69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8.24%,双双位居全省第一。
相较于传统火力发电,新能源200亿千瓦时的累计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00万吨,减排544万吨碳粉尘、1994万吨二氧化碳、60万吨二氧化硫,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好风好光好地方
走进国网随州供电公司调度大厅,电子屏上的随州地图映入眼帘,大大小小的新能源场站如星罗棋布。
从最北边的朝阳风电场,到最南边的徐家垱风电场;从最西边的界山风电场,到最东边的乐城山风电场,地图标注共有19座风电场和20座光伏电站分布其中。
一座城市缘何吸引了这么多的新能源企业来抢滩?“关键是我们这里的风光资源丰富。”国网随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孙朝霞介绍,随州地处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中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拥有桐柏山至大别山、荆山与大洪山交汇地两个风带,海拔在70米高度以上的年平均风速为5.5-7.0米/秒,为风能资源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在太阳能资源方面,作为全国新能源发电示范基地的随州市近30年平均年日照时长为1930小时,平均总辐射量为4200-4900兆焦耳每平方米,属于湖北省太阳能资源一级可利用区。
孙朝霞说,在国家大力鼓励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2012年开始,先后共有17家企业在随州布局新能源相关产业。
首吃螃蟹的“风光”场站
位于随县殷店镇的凤鸣风电场,是随州市首家新能源场站。
电场2012年正式投运,9年来,设备运行稳定,年均发电量约2.7亿千瓦时,累计发电量达24.37亿千瓦时。
距离凤鸣风电场以南50公里,是随州首座光伏电站——淅河晶泰光伏电站。沿路的山坡上,一片片光伏板匍匐在广袤的土地上,与山林风景错落交融。
风能和光伏在2012年都是“首吃螃蟹”的新生事物。新能源产业的兴起,给随州电网也带来了考验。
如何让新能源更好地在电网消纳、发展?孙朝霞介绍,一方面提前做好电网规划建设,畅通输送通道,让随州新能源通过主网架在更大范围内消纳。随州新能源外送能力,由2017年的70万千瓦提升到2021年的110万千瓦。另一方面,升级新能源技术应用,实现了预测技术更加智慧、有功控制更加精准、无功调节更加科学,有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双碳”路径下的新未来
在广水市,有全省首座“风光一体”发电站——宝林风光发电站。该站一期建设规模为50兆瓦的地面光伏发电站,2016年6月并网;后又规划41.6兆瓦的风力发电,2020年5月投入运行。
该电站负责人曾庆方介绍,宝林风光发电站除了就地消纳,将多余发电量并入电网外送,可缓解地区能源紧张,同时减少因火力发电而产生的污染,无论是“生态账”还是“经济账”,“风光一体”发电站都能给出漂亮答卷。
国网广水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朱锦锋介绍,广水正在全力推进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即在县域范围内,全部由风电、光伏为电源并可长期独立运行的100%可再生能源互联网。该项目为未来电网更好地接入和消纳新能源探索了新路径,助力能源结构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