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湖北荆门:易迁群众依靠“一户两业”实现安居乐业

新闻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湖北荆门:易迁群众依靠“一户两业”实现安居乐业

发布时间:2022/04/28 新闻 浏览:14

“以前在老房子里住,漏风漏雨不说,出行也不方便,现在一家人住在移民新城里,跟城里生活一样,社区还为我介绍了工作,感觉很幸福。”4月底,笔者在见到湖北省荆门市下辖的钟祥市柴湖镇邓营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杨弟芝时,她的幸福溢于言表。
2018年,杨弟芝家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家迁入大柴湖移民新城。为了确保易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8年底,柴湖镇引进了钟祥市龙行天下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在移民新城开办了一家就业帮扶车间,主要从事运动鞋服生产,杨弟芝因为有缝纫技能,成为了车间的一名员工,每个月有3500多元收入。她女儿吴菌以前在武汉工作,听说就业帮扶车间离家近,收入也不低,便回到家里上了班,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而京山市孙桥镇青树岭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又是一番不同景象,阳春三月间,成排的葡萄枝条已被修剪地整整齐齐,枝丫间已绽放出新芽。旁边的草莓大棚里,鲜红的草莓沿着沟垄列队垂下,前来采摘的游客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这便是青树岭村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基地——“京丰生态草莓采摘园”,在此创业、务工的都是附近安置点的易迁户。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草莓采摘园于去年12月份开始采摘销售,近期日采摘人数近百人,6亩地的销售总额达到7万元左右。葡萄是引进的优质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品相好、口感独特,上市时一斤能卖到20-30元,销路不愁。
这些仅是易地搬迁户自立自强、创业就业的一些生动缩影……
湖北省首提:“一户两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十三五”时期,国家、湖北省下达荆门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5683户14876人。2017年开始,大批易迁户搬入安置点居住,他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生活环境改变后,他们对创业就业、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加强和完善易迁户后期扶持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为了持续增强易迁群众的致富增收能力,荆门市严格落实开展了支持易迁群众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资产收益、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方式帮助搬迁户稳定脱贫,力促实现安居与发展并重。
2018年底,荆门市在总结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开展“五个一批”工作经验时,在全省率先提出了“1+2”(一户两业)的做法:即支持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一个特色产业项目或有一人有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或两者兼有。这种模式在促进易迁户致富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务实开展,2019年8月,荆门市发改委、市政府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意见和帮扶举措,并建立了市领导定期调度、驻村工作队主体负责、常态化督导通报等三项工作制度,推进这项工作的体制机制得到了建立健全。”荆门市发改委(易迁办)朱耀华科长介绍。
“每年年初,我们都会同村‘两委’一道与易迁户面对面协商,帮助制定‘一户两业’发展计划,解决生产资金、生产技术、就业门路等方面的问题,并每月跟进脱贫户产业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变化情况,通过这个过程,与易迁户增进了感情,也提振了他们自我发展的动力和信心。”荆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驻京山市曹武镇墩子河村工作队队长徐深林说。
截至目前,针对易迁群众后扶问题,荆门市共建成11个扶贫车间、146个后扶产业基地,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易迁户2291户4880人实现了稳定就业、1377户3505人发展了特色产业,易迁户通过稳定就业、特色创业增收致富。
成效显著:“一户两业”提振易迁户发展信心
“赵主任,感谢您帮助我发展家庭养鸡产业,这不仅解决了我家的实际困难,也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斗志,您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今年春节期间,钟祥市人武部驻柴湖镇许庙村工作队队员赵金堂收到易迁户陈光伟的拜年短信。
这也让赵金堂想起了第一次到陈光伟家走访时的情景…..陈光伟全家6口人,父母和他都患有慢性病,丧失劳动力,全靠药物维持,只有陈光伟妻子一人农闲时打点零工维持全家生计,两个小孩还在上学,全家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瓦房里,低矮破旧、阴暗潮湿。给赵金堂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则是患有严重肾病的陈光伟的绝望,身体浮肿、有气无力、眼神无光地躺在竹床上……
“感谢共产党,感谢搬迁政策,我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陈光伟的父亲亢明达说。
通过易迁政策,陈光伟家在邻近村统一建设的易迁安置点分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配套有健身器材、小花园,还有老年人照料中心、就业帮扶车间等,功能很齐全。居住条件的改变,也让陈光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19年初,陈光伟开始尝试发展家庭养鸡产业,他养的鸡不喂饲料,散养在自家田里,饿了啄粮食、逮蚂蚱,渴了吃青草,肉质非常紧实,产的蛋味道也和普通鸡蛋不一样,质量很不错。为了打开销路,赵金堂又到钟祥城区商超和饭店,一家一家地帮助他联系商家,推销柴鸡和土鸡蛋,因为柴鸡和土鸡蛋品质很高,很快就打开了市场销路,另外,还为他申请了奖补政策,陈光伟的养鸡场也从最初的300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只,已经初具规模。
“下一步,我还要坚持绿色养鸡,把养鸡场继续扩大,用自己的双手彻底改变全家的面貌。”陈光伟自信地对记者说。
同样受惠于“一户两业”政策,通过自主创业改变贫困命运的还有东宝区栗溪镇栗树湾村汪宏梅通过托管村集体产业的方式发展香菇种植产业、掇刀区麻城镇丁店村李家杰通过创业贷款发展稻鸭鱼养殖产业等等。
拓宽渠道:打通产业利益链接机制
“以前住在老房子里,别说做个小生意了,连基本生活都困难,现在有了‘一户两业’政策,我们创业就业的渠道更广了,路子更宽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京山市雁门口镇刘集村易迁户蔡卫东说。
为了进一步扩大“一户两业”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一户两业”遍地开花结果,在工作开展中,荆门市各地也先后探索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基地+农户”“工作队+农户”等多种帮扶模式,通过入股分红、订单生产、流转土地、就地务工等方式与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
沙洋县通过培育壮大石岭农民专业合作社、鄂冢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共带动搬迁户发展稻虾连作、优质稻种植产业116户、19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65户、85人。
京山市167家新型经营主体共流转搬迁户土地5960亩,带动851户搬迁户增收。
钟祥市建成龙行天下等就业帮扶车间10个,培育壮大绿邦等93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参股分红等方式带动易迁户增收。
东宝区引进市场主体成立山巴佬农产品种植、富盛香菇种植、金咏花椒种植、葛二妮葛根种植等专业合作社,帮带15户搬迁户就业,户均增收4000元,实现了“一地生五金”的最大惠民价值。
…….
为了进一步强化“一户两业”政策支撑,荆门市也结合实际,出台了稳就业“两补”政策和产业奖补政策,激励引导更多易迁户切合实际发展家庭产业,实现稳定务工就业。
持续推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鼓励易迁户“自贷自用”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解决贫困对象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问题。鼓励经营主体带贫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带贫益贫。钟祥湖山模式、京山吴岭模式、沙洋雷都模式、郭店模式、东宝新桥模式、掇刀炎奇模式等一批先进典型在荆门市推广。落实技术服务支撑。聚焦科技培训,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和易迁户实用技术培训班等等。
“一户两业”,通过支持易迁户创业就业,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成为了荆门市易迁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