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finance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湖北来凤:“姜山”变“金山”

新闻

问界新M7系列夺得1-8月累计交付冠军,以实力领跑新势力市场  问界新M7系列夺得1-8月累计交付冠军,以实力领跑新...

进入9月,例行的销量放榜日,各家纷纷公布2024年8月份的销量。鸿蒙智行的表现在众多新势力品牌中脱颖而...

湖北来凤:“姜山”变“金山”

发布时间:2021/08/10 财经 浏览:99

八月酷暑,正是凤头姜生长的最佳时节,湖北省来凤县城投公司千亩凤头姜长势喜人。“前几年凤头姜每斤2块5(毛)没人要,现在还长在土里就被抢订空了,价格也好。”基地工作人员彭毅说。
凤头姜因形似凤头而得名,是来凤县独有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历史悠久。来凤县温润的气候和富硒黄棕沙壤,造就了凤头姜无筋脆嫩、美味多汁和营养丰富的特质。
顺沅江漂流,伴着竹排下洞庭,凤头姜的名声远播武汉、长沙和长三角等地,成为载入农业教科书的珍贵品种。来凤姜农世代种姜,因姜致富。近年来,该县持续全力发挥凤头姜品牌优势,凤头姜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一亩姜地产生一个“万元户”
8月1日,来凤县绿水镇周家湾村大湾(小地名),绿油油的凤头姜姜箭已有两根筷子高,姜农田安文在垄间除草。
据来凤县志记载,凤头姜其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鲜仔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
凤头姜每年3月播种,6月中旬到11月可收获,一亩地产生姜2000公斤以上,亩产值1万元左右。因种植时间短,产值可观,凤头姜深受当地农民青睐。
“在我们村,一亩姜地就能产生一个‘万元户’。”周家湾村支书周行发说,“去年,村里收入20万元以上的姜农就有5户,5万元至10万元的有30多户。”
来凤县位于湖北西南边陲,历来是鄂、湘、渝、黔4省市边区传统的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
“40%的嫩姜销往黔江、恩施、利川等地,20%左右的老姜销往湖南、重庆、宜昌和四川达州等地。”来凤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邱克柱说。
不仅销售生姜,当地姜农还当“姜师傅”,受邀到湖南、贵州、重庆等地传播生姜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
一直以来,来凤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特色产业发展。早在1998年,生姜就被列入全县发展规划,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巅峰时期,该县凤头姜种植面积一度接近5万亩。
加大产业发展的同时,当地政府还加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
2007年,“来凤凤头姜”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翔凤、绿水、漫水、百福司、大河、旧司、三胡、革勒车等8个乡镇都有种植。在绿水镇香沟村,生姜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近一半。
深加工提升生姜“身价”
在绿水镇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林的手机里,保存着20多个外地客商的联系电话。
在他看来,凤头姜依赖省外市场所占比重较大,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稳定、规范、通畅的外销渠道,是巩固和壮大生姜种植基地的关键。
本地企业则挑起了生姜产品深加工的重担。
来凤县凤头食品公司是该县最大的凤头姜生产加工企业,成立于1998年,原是来凤县农业局下属经济实体。2002年底,凤头食品公司实现民营化。
严格轮作,播撒生石灰给土壤消毒;以农家肥为主,重施基肥;后期田间管理喷洒沼液、猪粪等有机肥;安装诱虫灯杀虫,减少生姜病害……为确保凤头姜品质和产量,该公司成立凤头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县8个乡镇建成3000亩凤头姜种植示范基地,带领8800户脱贫户种植生姜2万亩。
为开拓山外市场,公司总经理田延富尝尽辛酸。
“凤头”牌糟姜问世后,他带着产品到武汉乐福园大酒店推销。酒店老板一口拒绝:姜制品从来都只作调料,哪能摆上餐桌当菜吃?吃了多次“闭门羹”后,“凤头姜”终于摆上了乐福园大酒店的餐桌。为寻求联营合作,田延富先后6次拜访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
“凤头姜作为来凤县的特色产业之一,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带动标准化种植、提升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等,都能为特色产业带来新生机。”田延富说,随着生姜加工技术不断成熟,该公司已陆续开发出5大类56个系列产品,其中“凤头姜”“凤头姜汤”相继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中国名优硒产品”。
“湖北省名优菜”“湖北老字号”“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随着凤头姜逐年收揽各项美誉,生姜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生姜价格越来越好,姜农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每年仔姜上市,田间收购价高达10元/斤,老姜收购价也在2.5元/斤左右。”田延富介绍,在“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模式下,凤头姜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姜山”变成致富山
8月3日,绿水镇香沟村姜农周文华用力扯起一根凤头姜,白嫩细腻,清香扑鼻,一蔸足足有1公斤多。
“好久没见这么漂亮的凤头姜了。”周文华既激动又骄傲。
遭受姜瘟病折磨近10载,曾经“奄奄一息”的来凤凤头姜产业而今“重获新生”。
姜瘟病,又叫青枯病。自2009年起,该县整片整片的姜田感染这种顽疾。叶子凋萎卷曲枯黄,成片倒伏,田块宛如被野火燎过。
“一棵姜苗发病,很快扩散到整片姜田,雨水流到哪里就烂到哪里。”回忆10年前发病的情形,香沟村村支书李世林仍心有余悸,“先是枝叶枯萎,然后根茎腐烂变软,用手挤压有污白色黏液流出。”
姜瘟病来势汹汹,从绿水、翔凤等核心乡镇向全县蔓延,所过之处,大量生姜减产甚至绝收。来凤县先后数次组织农技部门用生石灰、杀菌剂等治理,收效甚微。
被逼无奈,农民只能选择姜稻轮作,一块姜田次年只能种植水稻,要等数年后才能重新种姜。很多姜农被迫放弃姜田,南下打工。
2018年,来凤县凤头姜种植面积不足1万亩。
2018年起,湖北省农科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在翔凤镇竹坝村、大河镇马家坝村等4个村开展生姜脱毒示范点建设,通过土壤消毒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亩产达到近2500公斤。
湖北省农科院专家胡洪涛介绍,凤头姜每亩地防治成本在1500元,到第三年生物防治成本还将减少近一半。据测算,生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
来凤县政府及时跟进,对接受土壤修复的姜农给予每亩1000元补贴;对口帮扶来凤的国家农业农村部也积极争取项目并请来农科院专家,对凤头姜产业重整旗鼓给予充分扶持;2020年,湖北省农科院与来凤县城投公司签订凤头姜高产栽培协议,为来凤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力。
“舍不得挖,现在正是生长高峰期,一亩田延迟一天采挖可多增长近百斤。”在翔凤镇,接受生化治理的姜田亩产达2500余公斤,姜农们笑得合不拢嘴。
“技术有保证,我们准备大干一场!”来凤县城投公司负责人说。今年,公司已在绿水镇周家湾村、新溪沟村、田家寨村、上寨社区4个村(社区)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凤头姜。
“凤头姜市场前景好,企业要扩大产能,让更多农民受益,必须保障加工原材料供给。”来凤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本土企业将抱团发展,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来凤凤头姜”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做大做强凤头姜产业,让来凤的“姜山”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