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湖北宜都:“95后”把乡村记忆画上墙
发布时间:2021/12/17 新闻 浏览:2
夏日夜里,白鸭垴村乌漆麻黑,祥和宁静。打雷的时候,村里的河却怪得很,拉纤的号子、打石的声音……争相蹿出水面,好不热闹。更怪的是,岸上并无人,倒是有棵老樟树,有些年头了,树干粗得要几个人才能合抱住。
老人讲的这个故事,龚庭杰从小听到大,却百听不厌,每每沉浸其中。他老琢磨,河面这些声音真的存在么?是不是祖祖辈辈干活时留下来的?打石、拉纤、船运……江面上,人们忙活的场面富有生命力,繁华而舒适。
墙绘中的乡愁
24岁的龚庭杰生在白鸭垴,长在白鸭垴。湖北宜昌宜都市的这个小村落分布在长江的一级支流清江畔,依山傍水,橘林成片。靠山吃山,近水吃水。明清以来,当地百姓沿江谋生,开山采石,开船运货,形成了由石帮、船帮、商帮组成的三帮文化,也在劳动之余创造出不少民间故事。
这些生活场景早已不复存在,但年轻的龚庭杰总被吸引,“人们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事情,为了生计忙得不可开交,却又自得其乐,是那么真实、有生命力,令人舒适,总能勾起人们心中的乡愁。”
他决定,拿起画笔,画出故事。
2021年夏天,艳阳当空,晒得树上的知了聒噪不已,即便是清江面上吹来的风,都难以消散白鸭垴空气中的燥热。龚庭杰身穿短裤短袖,头戴草帽,拎着颜料箱和画板,溜达到村口。
眼前这面院墙老旧,但横向颇长,适合墙绘。几天前,他已经征得这家人的同意——“给我搞好看就行,又不是搞丑,你画呀。”
把墙刷白后,龚庭杰用绿色颜料画出山坡,坡上接着多了一座红庙。乡亲们好奇,一个个围了过来,指着墙问:“画的是什么?”等山脚出现了一条河流,岸上赤身的纤夫们逆流而上拉纤时,围观的人恍然大悟:“江是咱们的清江,庙是咱们的三帮庙。”人们越发觉得有意思,有人给龚庭杰指出错误,有人给他送来水果。
龚庭杰画了三天,村口多了这幅墙绘“清江拉纤”图。此后半年间,“围炉夜话”“小榨工艺”“清江放排”……这些白鸭垴村的集体记忆被陆续搬到村里的墙上,化为五彩斑斓的墙绘,不仅给村容村貌添了色彩,又勾起乡亲们的回忆。
白鸭垴的“宝藏”
“围炉夜话”就是当地人真实的生活图景。寒冬腊月,江边湿冷,夜里吃完饭,人们总围在火炉边,喝着水,聊聊天。炉火跳动着,把地瓜的香气烤到空气中,墙上挂着腊肉,小孩满地跑。
“小时候,时间过得很慢,冬天很长。”龚庭杰喜欢这个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村子,春暖花开去摘梨,夏日炎炎去捞虾,秋高气爽收橘子,寒冬腊月围炉夜话。山清水秀,生活舒缓,令人陶醉。
在武汉读大学的时候,他发现城里人总是低头赶路,不会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生活节奏紧凑飞快。放假回到村里就不一样,鸡犬相闻,路上遇到的是左邻右舍,彼此会打招呼,抽根烟。人们忙着农活,也顾着生活,“很有人情味儿”。
有了切身体会,龚庭杰发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舒缓的生活、有人情味儿的交流、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都是白鸭垴的宝藏。搞墙绘,是为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乡村记忆,守护好乡愁,这既是对当地人情感的尊重,又是乡村赖以生存发展的特色资源。或许正因如此,每逢节假日,城里的车才会开到这,城里人才会来看墙绘,看风景,吃农家菜。
打造“故事村”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龚庭杰深有体会。他留住乡愁的方法是墙绘,那是因为这是他最擅长的方式。
小学课堂上,他总走神,拿起笔就在课本上画起花草。中学看到同学在素描,他就站在旁边“偷师”,回去后拿起本子就开始学习排线条。龚庭杰发现自己喜欢画画,大学没考上心仪的美术学院,就报考了湖北工业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在武汉念书期间,他把打工当作实践,给餐馆做墙绘,给酒吧搞壁画,挣了几万块钱。
毕业后赶上疫情,龚庭杰在家待了半年,工作没着落,他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坐都坐不住。当时村委会正好有一个后备干部的空缺,他就报了名。此前寒暑假,他就经常在村委会实习,村里的情况也了如指掌,这个岗位正合适。
“年轻人能给家乡的发展注入新血液,带来不一样的想法和新奇的尝试”,龚庭杰希望自己能给老家带来实打实的收益。
近几年,白鸭垴的谋生方式有了变化。以往,人们在清江里搞网箱养殖,在山上养猪,清透的江水逐渐浑了起来。如今,长江全面禁捕,清江500米范围内禁止舶船,规模养猪场也有了环保要求,经过整治,清江水又清了,村里的经济来源却只剩下成片的柑橘园。
“我们的地方很大,资源很多,但没能利用好。”在龚庭杰看来,如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最大利用,让乡亲们稳定增收,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当前白鸭垴正在琢磨的事情。
好山、好水、好故事,有了这几个亮点,白鸭垴村决定打造故事村品牌,摸索一条生态文旅发展之路。
让城里人体验乡村日常
龚庭杰家正在往这个方向尝试。
以前家家户户都养猪,一养就是百十来头,爸妈就开了间猪饲料铺,人来人往,生意好得很,压根顾不上到处跑的龚庭杰。但也是这门生意,把他供到大学毕业。
几年前,响应环保政策,村里成规模的养殖场少了,饲料铺也关了。爸妈把岸上的房子装修了下,搞成了农家乐。清江水从家门前缓缓淌过,阳光一泻而下,江面波光粼粼,岸上成片的柑橘园结满金黄的果实,有人忙着剪橘子,有人挑着橘子走向山道。山路旁,黄牛正吃草。
每逢节假日,城里的车沿着弯曲的山路,开进白鸭垴,开到清江畔。父亲性格随和开朗,端茶倒水招呼客人,母亲在厨房里围着灶台转,菜做好了,奶奶就给客人端上桌。江面的清风拂面而来,城里来的客人喜欢跑到地里,挖洋芋,捡板栗,带着孩子体验劳动乐趣。
城里人的体验,是村里人的日常。龚庭杰祖祖辈辈就生活在清江畔,以打石、拉纤为生。父亲一辈子几乎没出过大远门,他喜欢白鸭垴的生活,“安静,简单,干活了,有饭吃,人就满足”。跟客人聊天时,他感受到人们的压力,“房贷、车贷、竞争激烈、工作难找”。他知道,人们需要来山水间放松。
龚庭杰看出其中的机会。“展示出白鸭垴鲜明的特色,才能吸引城里人来消费。否则,千篇一律,人家就没必要大老远跑过来。文化自信,你首先要自信,你要觉得这个东西是好的,才能感染别人。”他认为,墙绘只是一个形式,它把白鸭垴的文化特色具象化,一目了然,容易变成本地标签,说起白鸭垴就想到画,想到背后的民间故事和风物人情。
但这只是开始,村里通了路,江水清澈,山林毓秀,农家乐也有了两三家,但人们往往看看风景,吃个饭就走了。龚庭杰想:要是能留住人,住个三五天就好了。他希望挖掘出更多“宝藏”,创造出更为人们所喜爱的乡村文旅,让村里人的日子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