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当日上午,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敲锣声,东湖绿道湖光序曲广场“空降”中国传统民间习俗醒狮舞龙,或翻腾或跳...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长江委精准调度 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发布时间:2022/05/20 新闻 浏览:15
近日,三峡水库举行2022年首次产粘沉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生态调度试验。监测结果显示,生态调度期间,三峡库区干支流监测断面均有鱼类产卵繁殖,生态调度试验效果良好。
生态调度不仅可以帮助鱼类繁殖,在修复江河生态系统、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抑制水华保供水安全方面成效明显。请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详细报道。
调度水库为鱼儿“助产”
“每年4至5月,都是给鱼儿助产的黄金时节。”长江委防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鱼类资源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表征,在保障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开展生态调度促进鱼类自然繁殖,创造有利的良好水文节律,是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在这个春夏之交,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日益忙碌之时,长江委却格外关注起回升的水温,在三峡大坝库区内,今年首次产粘沉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生态调度试验已经圆满完成,生态调度期间,三峡库区干支流监测断面均有鱼类产卵繁殖。
“早在2020年5月,长江委就开展了三峡库区产粘沉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长江委防御局介绍,产粘沉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需要结合水库消落情况,尽可能减小库区水位变幅,以提高粘沉性鱼卵孵化率及早期成活率。
不仅如此,2021年5月,长江委结合长江上游来水情况及三峡水库消落计划,调度三峡水库逐步加大下泄流量,在下游江段制造出水位缓涨的过程,为鱼类自然繁殖创造条件,连续开展了两次促进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生态调度试验。根据宜都、沙市、监利三个江段监测断面数据分析,首次试验期间内,估算宜都和沙市江段鱼类总产卵量都接近或超过50亿粒,其中宜都江段“四大家鱼”产卵量达43亿粒,创历史新高;监利江段监测到有鱼类繁殖活动,较非生态调度期有所增加。
2011年以来,长江委连续11年在三峡水库择机开展生态调度试验,2017年后根据来水、水库群消落及生态调度试验需水情况开展了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多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生态调度有效保护和促进了鱼类的产卵繁殖。
生态补水“解渴”华北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降水充足的南方坐拥多条天然大河和湖泊,拥有大量的淡水供应,而北方供水却非常紧缺,一些干旱严重地区甚至需要民众收集雨水生活,人们曾用“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来形容华北河湖面貌。
如今,这个困扰中国北部发展的千年难题,于2018年得到了解答。在水利部安排部署下,长江委提出生态补水,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用丹江口水库近215亿立方米的“远水”,踏上“解渴”北方河湖的征程。
南方的水来了,北方的河“活”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障华北地区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时,华北沿线多条天然河道得以恢复,一度断流的滹沱河重现生机,“华北明珠”白洋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Ⅱ类,上游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库重现碧波荡漾……
为推进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持续开展丹江口水库洪水资源化利用。2019年8月,长江委组织中线工程加大对沿线严陵河、白河、索河等17条河流陆续实施生态补水,取得良好生态效益。2020年4月,历时53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抓住汛前有利时机,加大了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生态补水,实现了滹沱河和大清河(白洋淀)全线贯通。
在长江委精细调度生态补水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受水区47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超过56亿立方米,沿线城市河湖、湿地水面面积明显扩大,河湖水质明显提升,有效扭转了华北受水区地下水长期超采局面,地面沉降问题也逐渐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冲蓄结合”保证供水安全
2021年秋季,在省委省政府和长江委的全力迎战下,湖北成功应对自2011年以来汉江最大秋汛。其实,早在去年年初,长江委和省政府就通过生态调度,成功破解抑制了汉江“水华”现象,保证了汉江流域供水安全。
2021年1月18日,水文水环境应急监测显示,汉江干流沙洋以下河段部分断面藻密度接近Ⅲ级水华程度,威胁沙洋城区近40万人供水安全。长江委和省水利厅闻讯而动,及时采取应急调度措施,调度兴隆水利枢纽采取“冲蓄结合”抑制藻类生长环境,指挥引江济汉工程按200立方米每秒向汉江补水,并控制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由日均620立方米每秒升至800立方米每秒。湍急的水流有效冲散了江面上的藻类植物,加之汉江中下游以阴雨天气为主、气温较低等有利条件,各监测断面藻密度等指标呈现连续下降趋势,该江段水华得到明显抑制,各监测断面均达到“无明显水华”标准。
“每年2月到4月是丹江口水库开展汛前水位消落调度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结合消落调度开展生态调度试验,可以做到一水多用,有效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长江委防御局表示,2021年2月,长江委再接再厉,抢抓汛前“窗口期”,通过持续增加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有效抑制丹江口-王甫洲区间伊乐藻及其他沉水植物的过度生长,共清捞水草约80吨,是非汛期清捞量的两到三倍,进一步改善了汉江中下游的水生态环境。
当前,长江流域已经入汛,长江委将继续科学调度流域水工程,全力提升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发挥水利工程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让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永远为中华儿女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