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湖北襄阳:多渠道引水为旱田“解渴”
发布时间:2022/08/22 新闻 浏览:15
今年7月以来,湖北襄阳市持续高温少雨,高温日数14-24天,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2℃,降雨较常年偏少5成,而此时正是玉米、水稻等大秋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旱情,襄阳市农业、水利、气象、应急等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多渠道引水补水,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在襄阳市老河口张集镇武岗村,拖拉机抽水泵正24小时不停地从沟渠抽水。因连续高温天气,村民罗化田种植的100亩玉米和100亩水稻面临着减产的危险。罗化田说:“今年抗旱抗了两次。干旱时间久了植株就会倒在地里了,导致玉米的籽粒不够饱满。现在是玉米生长的主要时期。”
从7月份开始,热浪席卷而来,罗化田每天都要在田间抽水灌溉,8月初,因旱情严重,沟渠的水越来越少,让他急在心里。“沟渠里都没有水了,差不多停了一个星期。”
罗化田所说的沟渠属于襄阳市引丹渠三干渠的若干分渠之一,丹江口水源能直接灌溉老河口竹林桥、李楼、张集、仙人渡四个乡镇16.63万亩农田。
此时夏玉米正处于抽穗期,离收获仅差1个多月,虽然玉米属于旱田作物,但持续高温天气也会让玉米“吃不消”,沟渠中有充足的水源是保障粮食产量的关键。8月10日,罗化田惊喜地发现沟渠通了。
“确保粮食作物应抗尽抗,应收尽收。”老河口市竹林桥镇党委副书记熊禹介绍,“今年以来,我们对渠道组织清淤20余公里,全镇近60座小型泵站都开闸放水,架设小型的抽水机近600台,确保全镇8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如果离水源较远,抗旱出现问题,我们就通过修渠道、架抽水机,把水朝农户那边引。”
记者了解到,老河口市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旱救灾减灾主力军作用,利用现在的水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水库放水、涵闸引水、泵站抽水、疏渠畅水等综合性调度措施,能抽则抽,能引则引,能挑则挑,确保灌溉用水。截至目前,共放水1.3272亿立方米,抗旱面积34.4081万亩。
老河口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洪斌介绍:“(我们)组织了若干个专班对水库和渠道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如果渠道出现渗漏,专班发现以后及时处置,把水的损耗降到最低,保证把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抗旱情、保灌溉。在襄阳市枣阳市七方镇张楼村,高压水泵让当地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喝”上了凉滋滋的井水,5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完成,灌溉沟渠和17口堰塘水量充足并已提前使用。
为全力打好抗旱减灾硬仗,枣阳市从6月7日以来已累计提水4200多万方,通过水库开闸放水、检修泵站、疏挖渠道,做到了井、泵、机一齐上,沟、渠、涵全疏通,并将原定于今年11月验收的高标准农田设施提前使用,做到遇旱供水、遇涝排水,能灌能排、排灌结合,全力保证农业用水。
枣阳市七方镇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易发军说:“水源、堰塘护砌等设施都全部做完了,堰塘提前做好了,里面的水都蓄满了,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了,就是用来抗旱的。”
据8月15日的数据统计,襄阳市农作物累计因旱受灾面积63万余亩,7月下旬以来全市组织抗旱工作组354个、技术人员1165人(次)指导抗旱,共投入资金1.34亿元,出动抗旱设备3.2万台套,灌溉698.42万亩,防治病虫害467万亩。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薛明俊介绍:“旱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信息,随时关注农情动态,并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出台抗灾生产指导意见,组建督导组和科技服务组分赴各地指导抗旱,加大人力物力机械投入,把抗旱田管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组织大秋作物抗旱生产,同时做好防止旱涝急转的两手准备,确保秋粮及全年农业生产目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