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当日上午,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敲锣声,东湖绿道湖光序曲广场“空降”中国传统民间习俗醒狮舞龙,或翻腾或跳...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湖北加快部署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
发布时间:2021/08/09 科技 浏览:4
“我们的上甑机器人,8小时就能达到8年老师傅的水平。”7月21日,走进位于中国光谷的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精准掌握了白酒酿造中的核心工序——上甑,并已在茅台、劲牌等国内各大知名酒厂“上岗”,拿下了全国酿酒行业90%的市场份额。
在全国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华为AI集群Atlas900排成一列,比一般人还高出两个头。“试运行近1个月,‘接单’已满载。”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仍有多家企业发出算力申请。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棵“技术树”,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程序只是“树冠”,而为整棵树提供滋养、使其不断升级的,则是围绕基础软硬件的人工智能根技术。2020年9月,科技部批复武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一利好极大地带动了武汉优势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根技术研发及应用。省科技厅全力支持试验区建设,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库和创新产品库,加快部署人工智能领域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技术攻关力促创新。
机器人有了工匠的“眼睛和鼻子”
安装红外成像设备的机器人,一字排开站在酒甑旁。当感知到酒甑温度开始变化,酒醅下已有蒸汽但还未冒出时,它们迅速而均匀地将酒醅铺撒在酒甑里,再将甑盖盖好进行蒸馏……这一幕,发生在劲牌公司枫林酒厂酿酒车间,上面的“奋进”二字,清晰地显示这是“武汉造”机器人。
“上甑”,这是白酒酿造的核心工序,酿酒车间内的上甑作业区温度超过50℃,人工操作时出酒率常会不稳定,通常需要历练5年到8年的老师傅在适当温度、时机将粮食撒在发酵器上,才能达到“轻、松、匀、薄、散、准”的工艺要求,保证出酒质量。如今,酒厂有了奋进智能生产的上甑机器人,8小时就能达到8年老师傅的水平。
“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为行业带来希望。”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平介绍,公司继承了原奋进电力积累了30年的Zigbee、RFID等无线测控技术,自2008年至今,奋进智能自主开发控制系统、RV减速机及本体等工业机器人技术,2010年起又与华为公司合作开发无线传感器、云服务等物联网技术,让利用智能机器人技术传承“工匠精神”成为可能。
基于生产流程大数据互联环境,智能工匠机器人诞生——它将“匠人”的手法和技艺,转化成机器人的动作数据库和工艺数据库,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模仿人工作业,进行定制化结构设计和算法规划,同时集成大量的外部传感器,所有数据传送至云服务器,进行云计算和深度学习。这种机器人就仿佛具有工匠一样的“眼睛和鼻子”、“大脑”和“手脚”,能“自我感知”、“自动进化”和“主动优化”,交互信息、积累经验并精益求精。
现今,该公司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厂商之一,能进行高空断接线、电力水冲洗的带电作业机器人、在车间自由行走的搬运机器人等,都在奋进智能的研发、制造清单中。
一批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建成使用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于5月31日建成投运,成为全国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武汉近水楼台,依托该算力基础设施,全面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算力将颠覆行业。”第一个发出申请的,是武大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光谷信息创始人姜益民介绍,仅在光谷就形成了一个地理信息、测绘遥感等在内的500家企业集群,以电子地图制作为例,遥感卫星数据上传后,主要通过人工纠错、提升精度。未来,通过算法,人工智能又快又好升级地理信息,卫星将能更快发现自然灾害苗头,及时预警。
武汉纳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CTO赖明壮说:“过去每年我们要花百万元去购买AI算法,就好比装修房子找设计师买图,现在我不但能拿到图,还参与设计。”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基础设施,该中心正在迅速升级武汉优势产业,目前该中心正在加快开展二期预研,争取迅速匹配,为更多企业服务。下一步,将基于计算中心构筑创新生态,打造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平台。
在武汉,虹信5G智慧工厂、武钢有限智能车间、施耐德武汉工厂、博世华域武汉工厂、延锋安道拓武汉工厂、裕大华无人工厂等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建成使用。湖北省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旷视科技等高校和企业签署了共建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联合开发半浮栅存储器工艺、代码型闪存神经元器件、忆阻器类脑计算架构、人脸识别加速芯片的研发工作。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领头雁”城市,要着力夯实创新平台支撑,现已成立了以李建成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咨询组,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建长板”创新链,从技术、企业、人才、平台、机构等多个维度推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在该厅主导下,由小米(武汉)公司牵头,联合省内73家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创立的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将有力整合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界和科技界力量,促进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和交流,引领和助推全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