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站上全球水利设计之巅——引江补汉工程勘测设计工作者群体扫描
发布时间:2022/07/12 产业 浏览:17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值得!”7月7日,从湖北日报客户端看到了引江补汉工程开工的全媒体报道,一群科技人十分兴奋。
他们是长江设计集团参与引江补汉前期论证、勘探、规划设计人员。他们是一直站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设计山巅的一群人。
一份权威科学的工程可研报告是党委政府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为了这份分量极重的报告,科研人员跋涉1200公里,测绘7300平方公里。
引江补汉工程,连接两大国之重器,造福关中、华北与湖北人民。
多年前,其研究论证设计的重任毋庸置疑地落到了长江设计集团的肩上。为此,许多专家已经做了多年多轮研究。
时间到了2019年,根据上级要求,研究论证要提速:2020年6月,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2020年11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与评估;2021年准备工程开工建设。
时间紧,任务重。科技人员毫不退缩,设计集团配置精兵强将投入引江补汉项目。
设计基础在勘探。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湖北。为争抢时效,在被纳入首批复工项目后,科研人员5+2白+黑,要把时间抢回来。3月18日,经过连续昼夜奋战,引江补汉工程首个900米深钻孔顺利完工;4月12日,完成所有线路1:1万地质测绘面积2255平方公里;4月25日,完成所有线路1:1万平、剖面图绘制工作;4月26日,工程地质勘察初步成果出炉,其中包括5条线路平、剖面图以及300多页的地质报告,勘察范围将近5000平方公里……所有人员用毅力和干劲,圆满克服一件件阶段性难题。
2021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董事长钮新强与副总工程师宋志忠、肖昌虎带队,80余位技术骨干前后方联动组成的技术团队,开启集中办公模式,打响引江补汉工程可研报告修编的攻坚战。
在集中办公点,技术骨干们半个多月高强度工作,虽然略显疲惫,但他们的心是“热腾腾”的,没有丝毫懈怠,面对调水规模、工程总体布置、重大地质问题、施工方案、移民征地等一个个重点难点技术方案,大家伙在反复斟酌、热烈讨论、沉思勾绘。有人为了修改报告,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仅有3个小时。
除了集中办公的技术人员外,副经理兼总工邓争荣带领近百名地勘人员赴深山老林项目现场,勘探工作紧锣密鼓。据统计,引江补汉项目现场人数高峰期达1500余人,钻探机等仪器设备达80多台套,大家奔波在山间田野,行走在茂密丛林,经历着炙热与雨水的考验。
为了引江补汉,都在铆足干劲、加班加点。大部分科研人员连续5个月都没回家,白天野外勘测、夜晚编写报告是“标配”,每日加班至凌晨一两点是常态。“有同事怕耽误工期,尽管突发血液真菌感染全身浮肿,白天输完液后晚上继续加班;有人因测点布置交通不便,便在雨雪天靠双手双脚攀爬山岭,在冷风里一忙一整天,饿了就吃点泡面……”三峡院高级工程师贾建红捶着腿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10月,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审查。今年7月7日,工程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