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湖北保康:大山生态美 绿意最动人
发布时间:2021/10/21 乡村振兴 浏览:19
一座座废弃矿山变身网红旅游打卡地,一片片原始森林变身森林康养基地,一个个农民吃上生态饭……这是在保康县看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十余年久久为功,乡村产业坚守绿色底色,强化市场化思维、机制性探索,一幕幕故事生动诠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以前卖石头现在卖风景,老矿山焕发新生机
初秋时节,漫步尧治河村,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满眼五彩斑斓。
曾经靠着开挖磷矿富起来的保康县尧治河村,一度青山被毁、河流变质。
钱袋子鼓了,尧治河村人却高兴不起来——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河水污染。“老百姓、村集体富了,可代价太大了,绿水青山全没了。”保康县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尧治河村壮士断腕,关闭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叫停8个勘探项目,3家想入村投资的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否决。
村里还植树造林,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废旧矿洞修复等工程,全村绿色生态恢复率达到92%。
经过多年改造,曾经的“千疮百孔”,变成了“别有洞天”,山村焕发无限生机。
“以前这里是矿山,卖的是矿石;如今成了景区,卖的是风景。”保康县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道出了尧治河村的变迁。
而今青山归来,“绿富美”煞是抢眼。
村里投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起160多幢整齐精致的“别墅洋房”,打造“民宿样板区”,开办农家乐,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药园,发展林下经济,建立农业生态观光园,“生态环境”变成“生态经济”。
“村里已经建成景点67个,有峡谷、瀑布等自然风光,有博物馆、矿洞等工业景点……”看着游客越来越多,宦玉卓脱下矿工服,办起了农家乐。
从卖矿石到卖风景,宦玉卓家的“饭碗”变化,也是尧治河蜕变的缩影。
现在,尧治河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余元,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30%。
去年,尧治河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成为湖北省唯一上榜单位。
让每一寸土地都变美!
尧治河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以矿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山区变景区的“三区”融合建设为依托,凝聚“两山”发展共识,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上蹚出了一条“三区”融合、村美民富的新路子。
康养基地焕发生机,大森林展现新效益
保康,地处鄂西北,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保康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磷矿、水能、旅游、林特四大资源。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多变,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生态,是保康最大的优势;绿色,是保康最靓的底色。
保康是林业大县,全县森林覆盖率84.09%,是湖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山区县之一。
山清水秀,树木成荫……初秋的保康,群峰叠翠,碧波万顷,处处迸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无穷魅力。
靠山吃山,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森林康养、发展全域旅游是保康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生态产业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保康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为目标,以优化森林康养环境、丰富森林康养产品、构建森林康养体系、提升森林康养服务水平为重点,打响“楚国故里•灵秀保康”旅游品牌,把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森林康养基地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海拔1800米的横冲景区,2020年荣膺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8%。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宜人,春赏百花,秋观霜叶,夏天避暑,冬天滑雪,趣味无穷。冰雪嘉年华、帐篷与蓝莓采摘节、天池游泳赛……活动丰富多彩,产品特色鲜明,老少皆宜,四季可游。
绿水潺潺,它能流出“白花银”;青山巍巍,定能长出“金疙瘩”。
过渡湾蜡梅谷景区,有“中国养生第一谷”之称。景区处处森林茂密,花香鸟语,一栋栋古朴简约的民宿建筑矗立在青山绿水间,别致的房间、优雅的环境,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良好的生态环境,富集的森林资源为保康带来了绿色福利。保康森林总蓄积1776万立方米,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达到3064个。
好山好水好空气,铸就了鄂西北大山深处的这颗“绿色明珠”。
绿色银行星罗棋布,山区农民端上新饭碗
随着麻竹、保宜、保神、谷竹4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外地游纷至沓来,农家乐雨后春笋。
当地村民把山场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高山绿茶、核桃、药材、土蜂蜜、珍品蘑菇等特色产业,保康土特产成了外地游客的抢手货。
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大批的山民腰包越来越鼓。
马桥镇峰山村村民宦吉成一边和老伴收拾着刚刚晒干的苍术,一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保康资源在山,优势在林。借助省、市支持保康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机遇,持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好绿水青山,让“青山”加速变“金山”。
这些农林特色产业不仅让荒山变绿、让生态变优,还成了山区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2017年,保康县荆源丰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龚德辉,核桃种植面积达到640亩,共有62户农户加入合作社。2020年,核桃产量达到2.6万斤。核桃丰收带来的是老百姓增收致富。
“基地里的核桃园稳产以后,合作社将把核桃种植和管理技术向全县推广,确保果农稳产稳收。”龚德辉说。
据统计数据显示,保康林业经济特色逐渐显现,全县从事林下经济的农业人口达2.26万户。
近年来,保康县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精准灭荒、绿满保康行动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3.6万亩,退耕还林3.99万亩,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森林乡村,6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3个森林城镇。
绿化战役一轮接一轮,人工绿浪一波接一波,不断续写着新的绿色传奇,释放出巨大的“绿色力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氧吧、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核桃产业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等国家级名片,让保康这颗大山里的“绿色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保康县委书记冯云波说,保康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同时,将把发展药材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以发展绿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保康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山,还是那翠绿的青山;水,还是那甘甜的山泉。保康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没有改变,而期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绿色,不仅点燃了保康人的新梦想,也绘制了保康绿色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