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xczx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湖北孝昌龙泉村:“四事工作法”拆心墙 两“泉”齐美

新闻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湖北孝昌龙泉村:“四事工作法”拆心墙 两“泉”齐美

发布时间:2022/04/06 乡村振兴 浏览:12

一个村富,一个村穷,一塘之隔,却很少往来。
2017年底,“富村”龙泉村与“穷村”五泉村合村并组,统称为“龙泉村”。
合并之后,乡村治理成为最大的难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去年,龙泉村因“治理有效”,成功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如何治理?新在何处?3月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龙泉村,一探究竟。
曾经:村合心不合
周巷镇雨山脚下,有一口约30亩的水塘,当地人称“摸令塘”。长久以来,龙泉村、五泉村隔塘相望。
一塘之隔,两村村情却大相径庭。
龙泉村有山有塘,还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村集体家底颇丰,村民们腰包鼓,日子过得也舒服;五泉村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贫困帽”戴了好几年。
一说要合并,两边都炸了锅。
在龙泉村村民看来,并村之后自家的钱要分给“穷兄弟”。而五泉村村民则认为,尽管戴着“贫困帽”,但政策好、扶持多,合并后,只怕会丢掉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9年元月,新村“两委”接棒。为打消村民顾虑,县里想出一个法子:合村后,6名村干部,两村各占一半。县交通运输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袁威担任新龙泉村党总支书记。
合并后的龙泉村,户籍人口4000多人,常住人口2500多人,60岁以上人群占到70%,村情复杂,乡村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去原五泉村做工作,还得带上原来的村干部,不然门都敲不开。”新龙泉村村主任袁浩,是原龙泉村人,吃过不少闭门羹。
新村“两委”中,黄峰年纪最小,是名90后。他坦言,给村里老人做工作,却被当作小孩子。
村民不认可干部,村里的工作自然做不通——拆旱厕建新厕,村民不乐意;修路占地,村民拦着;村里的项目建设,两个村生怕对方“占了便宜”,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上任不到3个月,新村“两委”感到力不从心。
改善:“四事工作法”获赞
“不拆!说什么都不拆!”面对第19次上门的村干部,龙泉村袁家湾的袁明高把院子门一关,态度强硬。
2019年,村里决定新修进村路,要占用袁明高家的围墙,村里组织20多名湾组代表召开院子会,他白纸黑字签了“同意”。如今修到家门口,又反悔。袁威恼了。
得知新班子的困窘,曾担任过原龙泉村村支书的袁国芳来了。见到老支书,袁明高的抵触情绪立马降低了不少,几番谈心后,袁明高竟然同意了。
“拆不掉的围墙,其实是一堵心墙。”见识了老书记“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袁威有了新想法。
2019年5月,成立村民理事会,邀请老村干部、老党员,以及村里辈分高、有威信的村民担任理事会成员。遇到难事、麻烦事,理事会作为“中间人”,负责帮村里解决问题,调解村民矛盾。
果然,德高望重的村民出马,村“两委”办事顺畅了许多。但袁威发现,仍然有些村民对村里的事漠不关心。
经过走访,他了解到,原来是心里有隔膜:村里的事都是村干部说了算,老百姓哪里插得上话。特别是村里的项目建设,村民不愿参加,觉得不透明、不公开、不公正。
袁威决定解开村民心结。针对村里的建设项目,龙泉村以项目所在地的湾组为单位,由一名村干部包保,推选出3至5名热情可靠的村民,组建专项协会,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对于村民最在意的资金问题,协会采取隔守制: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管钱。每月进行财务公开,让村民知晓资金去处。
“这个专项协会好!”村民们纷纷点赞。
2021年,袁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借鉴建设项目专项协会的经验,在村里相继成立碎石整治监督、畅通交通、森林防火、秸秆防烧、疫情防控等专项协会。
袁浩告诉记者,村党支部负责谋事,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制定村里发展规划,整合各类改造资金;村委会负责干事,分湾、分工、分人、分事具体落实。理事会、专项协会就像村“两委”的左膀右臂,一个负责管事,一个负责办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当地称为“四事工作法”。
三年多来,“四事工作法”不仅让龙泉村的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大为改善,也推动龙泉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
如今:心顺事事顺
理事会、专项协会就像一座座桥梁,一头连着村干部,一头连着村民,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心。
3月中旬,杨家湾岔路口改造工程开工,村湾里的村民都跑来围观。
“没想到这么快就动工了。”村民杨波桥还记得,一个月前,自己刚刚在微信群里捐了2000元修路款。
杨家湾岔路口属于上坡急转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2月7日一上班,村“两委”就提出修路计划,希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捐两万!”“我出两千!”“还有我的五百。”不等不靠,不到三天,近70名村民集资7.8万余元,超乎村“两委”的预期。
村民的踊跃支持,让袁浩感到振奋。看着村里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对村干部有了更多信赖。
90后村干部黄峰再也不怕上门做工作了。“‘地位’提高了。现在随便走到哪家,都说要留我吃饭。”黄峰笑道。
以前两村通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如今,两村各让出一半的土地,修建了一条长约1.4公里、宽5.5米的连心路,往来更加便利。
路通了,心也更齐了。龙泉村创办村集体企业,取名为湖北两泉齐美生态农旅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发展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
袁浩说,办好村办企业,让“两泉更加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