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开问界新M5 Ultra奔赴春日之约,智享踏青新体验
暖阳唤醒沉睡的大地,当一抹抹新绿点缀郊外的花园和草坪,属于年轻人的春日仪式感正悄然开启。在这个最适合自驾春游、踏青的浪漫季节,高颜都市智能SUV问界新M5 Ultra以其独特的智能、性能魅力,重新定义着现代年...
-
马东、黄渤现场被圈粉!尊界S800内饰上海车展首次曝光
上海车展鸿蒙智行展台前,一场特殊的"品鉴会"正在上演。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化身"产品体验官",与马东、黄渤两位跨界大咖一起,带观众深入探索尊界S800的奢华世界。这场没有脚本的即兴互动,...
-
尊界 S800 凭实力抢占上海车展C位,全球豪车车企高...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鸿蒙智行旗下的尊界S800成为全场焦点。这款融合东方美学与智能科技的旗舰车型,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更引来了全球豪华品牌高管的集体"打卡"。他们的到来,让尊界展台成为车展期间最热...
-
尚界登场,自带“超强基因”,华为携手上汽重塑智慧...
2025年4月16日,随着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的圆满落幕,备受瞩目的“SAIC尚界”正式登场,成为鸿蒙智行家族的全新成员。作为继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之后的“第五界”,尚界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鸿蒙智行的产品矩阵,更以其...
-
尚界品牌入局,自带“超强基因”,鸿蒙智行再添新成员
2025年4月16日,在备受瞩目的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华为与上汽集团联手打造的“第五界”SAIC尚界惊艳亮相。这一全新品牌的诞生,不仅为鸿蒙智行家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更在智能汽车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引发了行业内...
中冶南方成功打入俄罗斯核心市场
发布时间:2021/06/28 商业 浏览:156
6月21日,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里,该公司项目负责人况群意正通过摄像头,向千里之外俄罗斯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下称俄新利钢)的高管和设计师们授课,分享中冶南方的项目管理经验。
“去年我们承接了俄新利钢新能源汽车极薄硅钢生产机组设计项目,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详细设计方案,速度快、质量高,成功打动了俄方。”谈起这些,中冶南方海外营销部总经理余华胜,不禁心潮澎湃。
昔日学徒开始“走出去”
中冶南方的前身是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上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成功设计出新中国第一座高炉——武钢1号高炉。“当时研究院的组织架构、技术路线、人才培养全部承袭前苏联,老一辈冶金技术工作者边学习边设计,以学徒身份完成了设计任务。”
50多年过去,中冶南方成功完成了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再输出的创新蝶变,拥有了全球领先的钢铁工程技术与装备制造能力。“十三五”期间,中冶南方在海外市场先后承接了世界最大不锈钢连续生产机组——印度克罗美尼不锈钢冷轧工程总承包项目、印尼德信350万吨综合钢铁基地总承包项目、越南和发综合钢厂总体规划及系列总承包项目,以及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多个自备电厂总承包项目等,足迹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订单占全公司合同总额的20%左右。”
成功打入俄罗斯核心市场
在俄罗斯市场,2007年,中冶南方就承接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热轧、冷轧公辅设施,环保指标全俄领先。不过,当时俄罗斯雇主更信任欧洲企业,中冶南方暂未进入核心领域,只能在公辅设施上“打下手”。
2019年5月,在德国一场冶金展上,中冶南方获悉,俄罗斯五大钢铁生产商之一、最大的硅钢生产厂——新利钢准备上线一条新能源汽车用高端电工钢连退机组工程,打造0.1毫米极薄硅钢。
硅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的王冠”,要处理厚度在0.1毫米的极薄硅钢,更是难上加难。“此前海外市场基本都被欧洲企业垄断,这一次我们觉得,中国的机会来了!”余华胜介绍,目前中冶南方已承接国内70%以上硅钢生产线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专利,“单论技术实力,绝对不输欧洲公司。”
中冶南方迅速行动,与俄新利钢接洽。2019年7月,俄新利钢派出专家组一行7人到武汉考察,中冶南方提供了各种规格的极薄硅钢样品,无论是规格还是品质都打动了俄方专家。最终,在招投标环节,中冶南方成功战胜4家老牌欧洲企业,一举中标,实现了中国冷轧硅钢技术和高端冷轧成套设备向欧洲输出的重大突破。
先进机组今年可落地安装
6月2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中冶南方新利钢项目设计组里看到,设计师们已完成机组详细设计方案,转入设备制造环节,预计10月就可向俄方发货,开始组装、落地。
对着图纸,中冶南方技术专家讲解这一产品背后的高科技:极薄硅钢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通电后可形成强磁场,产生扭矩,进而带动汽车运转,相当于汽车的“心脏”,“一台车的用量约为50公斤”。这要求硅钢具有低铁损、高磁感、高强度等特性。
中冶南方设计供货的生产机组,是一座长230米、高15米、宽20米的“庞然大物”,干的却是绣花一样的细活——需要将几十吨重、却薄如蝉翼的钢带进行清洗、退火、涂层、干燥等多道工序的连续处理。生产机组中的钢带长达1公里,宽度1.25米,最薄厚度仅0.1毫米,相当于一张普通A4打印纸的厚度,“整个过程中,钢带要像一幅‘绸缎’一样被拉起、绷直,不能出现任何褶皱、塌陷,在运送过程中还不能跑偏和位移,精度要求达到了微米级。”而且,上一幅“绸缎”刚刚跑完全部工序,后一幅“绸缎”又马上焊接上去,无缝衔接,循环往复,分秒不停。
为实现这一项目要求,中冶南方研发了全球首个、中国首创的智能化数字孪生技术系统,利用计算机全方位控制机器运行的各项参数,并利用“微张力”来控制钢带运行,“通过动态调整数以千计的生产数值,达到最优组合,从而确保最终产品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