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江享科技集团出席2023武汉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
9月4日,2023武汉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出席大会。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致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山出席,市领导杨玲、刘子清、曾晟、张俊...
-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当日上午,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敲锣声,东湖绿道湖光序曲广场“空降”中国传统民间习俗醒狮舞龙,或翻腾或跳...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湖北云梦:三个村合伙办产业 村务监督委员会当起“监工”
发布时间:2022/07/29 乡村振兴 浏览:13
7月20日,湖北省云梦县倒店乡六李村村口大棚里,村民正忙着用除草机清理杂草。
“歇了一个月,8月初打算再种其他蔬果。”乘我闲果蔬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红亚晒得黝黑,他打趣道,“高温大棚可以歇茬,我可不敢歇。”
为啥不敢歇?大棚的背后,可有许多双眼睛盯着。
2019年底,六李村、张袁村、陆洼村各投资50万元,“合伙”在六李村建设大棚,租赁给刘红亚经营。
如今三村“合伙”创业已近三年,成效如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探访。
三村整合资金建大棚
六李村、张袁村、陆洼村,过去一直是云梦重点贫困村,2018年前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
2019年,按照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三个村分别争取到一笔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
有钱好干事,三个村按理说应该都很高兴。没成想,这笔钱却成了“烫手山芋”,让三个村伤透脑筋。
张袁村的驻村工作队刚筹资80多万元,建立了大棚合作社。村“两委”想拿这笔钱用来扩大规模,但周边农户还没看到收益,不愿意再流转土地。
陆洼村引回能人发展大棚种植,此时项目刚启动,收益还不明显,村“两委”也不敢贸然将这笔钱投进去。
六李村当时还没产业,从零起步,50万元显然杯水车薪,村“两委”也不知如何是好。
“每个村50万元,分散来看资金确实不多,很难满足产业培育对资金的需求。”时任倒店乡党委书记郭晓波也很困惑。
能否把三个村的资金整合起来,共同培育一个产业?乡党委这一想法得到了三个村的响应。
乡党委牵头,三个村村“两委”干部坐到了一起。
资金整合使用,建设蔬菜大棚,大家都没有异议。
但产业基地建哪呢?一开始,三个村都想把基地建在自己村。大家都明白,基地建在哪里,哪里受益就会多一些。张袁村村干部游锦春说:“土地流转费、日常务工,都是村民增收渠道。”
产业要想发展好,得看长远,不能打小算盘。经过多次商讨,六李村最终胜出,理由很充分:紧邻316国道,交通便利;村民流转土地积极性高,工作容易做;对口帮扶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准备追加投资30万元。
兼顾另外两个村的利益,合同约定:大棚运营方优先保证陆洼、张袁两村有劳动能力和务工意愿的村民前来务工。
村监委会当起“监工”
大棚建起来,谁来经营?这是摆在三个村面前的第二道难题。
起初,三个村商议推选一位能干的村干部来负责。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却遭到多数人的反对:村干部没经验、精力也有限,哪经营得好?不能让钱打了水漂!
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寻找有经营头脑的能人来运营。
当地水产养殖能人刘红亚,有经商头脑,也乐意回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被三个村委以重任。
四方约定,刘红亚成立乘我闲果蔬种植合作社,与三个村签订9年合作协议,负责大棚种植基地的建设与运营。
钱怎么用?用在哪儿?收益怎么算?在倒店乡纪委书记蔡惠玲看来,作为三村联建项目,大棚种植基地涉及的利益主体多,村务监督必须提前介入,确保每笔账都公开透明,经得起时间检验。
由于基地建在六李村,三个村一致同意,委托六李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介入监督。
李冬成,六李村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据他介绍,六李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有3人,除他之外,还有李之海、李正超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
“从项目招投标开始,我们全程进行监管,每个环节都要三个人同时在场签字确认。”李冬成说。
不单如此,六李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履职情况,其它两个村村监会随时可以抽查。
很快,32个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栽种,施肥、管护、采摘,大棚运营过程中,需要不少劳动力。
“1小时10元,忙的时候一个月有2000元。”李旺明,今年62岁,陆洼村的脱贫户。基地与他家里就隔条公路,走路只有5分钟。基地建成后,他一直在这儿打临工。
能在家门口务工,这可是一件让不少村民眼红的事。因此,谁在基地务工?赚了多少钱?也成了不少村民关注的重点。
“来这儿务工的主要都是三个村的脱贫户、家庭较困难的村民。”刘红亚说,按照合同约定,合作社需要劳动力时,都是先找的陆洼、张袁两村村民。
消除村民疑虑,保证合作社劳务支出公开透明。李冬成介绍,来此务工的村民名单、工资发放,村监会都要求合作社做好台账,每月在公开栏公示,随时接受监督。
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合作社运转规范,效益显现。第一年,合作社收益不错,年底,每个村的3万元租金如约到账。
分红怎么用?村民说了算。
“钱不多,但一分一毫都要用在刀刃上。”三个村根据自身情况,商定使用办法,每个村村监会建立台账——
六李村利用租金,在村里设置护堰、护路等7个公益性岗位。
陆洼村老泵站年久失修、沟渠清淤,这笔钱用来修泵通渠,刚好给村里“解了渴”。
张袁村一条650米长的泥巴路急需硬化,村里账上的钱不够支出,租金到账后,刚好救了急。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分红时刻,这次难题出现了。
受到疫情影响,合作社亏了几十万,资金周转困难,刘红亚压力很大。他跟三个村的村“两委”商量,今年能否只上交一半租金。
三个村的村干部都不愿意:协议上可没这条。六李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斌涛说,就算村里答应,村民们的工作也不好做。
对于合作社的困难,村民们表示不信任。双方互不让步,村监会及时介入调查,得出结论:合作社反映的情况属实。
三村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监会将合作社少交租金的理由一一列出,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理解。
合作社也作出承诺:等来年效益好了,再把欠下的租金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