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当日上午,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敲锣声,东湖绿道湖光序曲广场“空降”中国传统民间习俗醒狮舞龙,或翻腾或跳...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湖北竹溪:苦黄连种出甜日子
发布时间:2021/08/15 商业 浏览:23
“都说黄连苦,亩产两万五;都说丰溪黄连好,连根带泥都是宝……”8月5日清晨,在海拔1500米的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丰溪镇辽叶村1000亩黄连基地里,47岁的村民田家辉用浓厚乡音唱着自编的山歌,几十名农民手拿药锄、背着背篓,一边附和着山歌,一边给黄连除草追肥。
看着漫山遍野的药材,辽叶村党支部书记李登葵掰着手指头算起收入账:全村124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有药材,人均收入早已过万。今年要收300亩黄连,每亩收300公斤,市场价格每公斤100元,就要卖900多万元。还有独活、玄参、苍术要采挖,村里集体经济每年有10多万元。梭椤树还有三年就到丰产期,到时候收入更加可观。“辽叶村的发展,得益于竹溪县大力发展的中药材产业。”李登葵说。
竹溪县地处北纬31度至32度之间,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版图面积占70%,森林覆盖率达82.6%,生长1200多种已查明的中药材,是秦巴山区的“药材宝库”。丰溪镇产出的药材有黄连、天麻、重楼、独活、玄参、苍术等,仅黄连就有4种,是全国溯源药材原产地之一。
“竹溪县啥药材都有,品质非常好,名声在外,可零零散散,不成规模,导致大药厂来收购药材时,小车装不下,大车装不满,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竹溪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回忆曾经的中药材发展状况时说。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近年来,竹溪县加强与大学院校、中药材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探索林下种植黄连,走科技兴药之路;出台“每发展一亩药材,验收合格后奖补500元”等支持中药材发展的以奖代补政策,鼓励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区域发展中药材产业,以扩大种植规模;每年从农业项目中,优先安排资金对中药材种植基地、仓储、加工等给予支持;税务部门对农户自产自销的药材、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业合作社免征所得税,多途径扶强扶壮中药材产业。
2012年,在政府扶持下,有着30多年黄连种植经验的丰溪镇中药材种植大户刘才可在辽叶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黄连1000多亩、梭椤400多亩、独活2000多亩、重楼500亩。还与丰溪镇的17个村、1000多户农户签订药材种植合同,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5万亩。同时,合作社还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与安徽亳州等地20多个制药厂签订中药材供销合同,把深山中药材销往全国。
一花引得百花开。丰溪镇凉桥村引回创业成功人士投资550万元,流转山地2000多亩,建起黄连基地、重楼基地、白芨基地,还成立海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30多人常年在合作社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如今全村有189户村民种植中药材,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像辽叶村、凉桥村村民一样,因种植中药材富起来的农户,在丰溪镇比比皆是。”丰溪镇党委书记彭君告诉记者,丰溪镇80%的农户种植中药材,基地规模达3万亩,仅黄连种植面积就有15000亩,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黄连种植专业镇。
酷暑八月,记者行走在竹溪县各中药材种植基地,看到的是长势旺盛的药材,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药香。近年来,该县创新激励机制,推行减税降费政策,把药农“扶上马,送一程”,有效调动山区百姓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培植中药材产销一体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聚集在中药材产业链上。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中药材基地达15万亩,中药材年收入3亿多元,有3万多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运输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