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busines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湖北咸宁:绿水青山留乡愁!看咸安乡村“三变”

新闻

问界新M7系列夺得1-8月累计交付冠军,以实力领跑新势力市场  问界新M7系列夺得1-8月累计交付冠军,以实力领跑新...

进入9月,例行的销量放榜日,各家纷纷公布2024年8月份的销量。鸿蒙智行的表现在众多新势力品牌中脱颖而...

湖北咸宁:绿水青山留乡愁!看咸安乡村“三变”

发布时间:2021/09/12 商业 浏览:48

这山那山,变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这湾那湾,能见山望水,能记住乡愁。
近年来,咸安区坚持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城郊、山区、湖区三大乡村振兴模式,实现农业强而优、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乡村成了令人向往的地方。
8月20日,记者对咸安乡村进行了一番探访。
民房变民宿
进村,满眼的绿。
樟树、槐树、红叶石楠、紫薇……田边路旁,房前屋后,苗木成行、树木葱郁、鸟语花香。
记者踏入汀泗桥镇洪口村2组熊家湾时,恰逢一场阵雨。眼前,畦如锦,村如画,雨如烟,几十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保存完好的古桥、古井,还有石磨、对臼、碾米槽等废旧老物件……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没想到,快要倒塌的老宅,现在成了网红民宿。”村口的鑫上缘农庄,57岁的老板娘蔡桂珍说。
曾经,洪口村是一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庄,蔡桂珍年轻时是村医,因收入微薄,她迫不得已去深圳打工。这一走就是21年,家中老宅因年久失修,几近倒塌。
她家老宅是“熊家老屋”的一部分,老屋是一处拥有130年历史的鄂南传统民居,因村民大多外出务工,老屋垮的垮,倒的倒。
2017年,咸安经发集团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以乡愁记忆修复、促进村美民富为主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启动了“熊家老屋”民宿综合体改造项目。
经发集团聘请了专业设计团队。针对老屋屋顶漏雨、地面渗水等问题,设计师见招拆招,逐个攻破,尽可能保留建筑上的历史痕迹,就地取材,将废弃的木雕、陶罐、竹雕、奇石等“网罗”过来,打造独有的“熊家湾乡愁记忆”。改造后的老屋,增设了接待中心、文化礼堂、民间手工体验室、茶室、传统农耕器具展示中心,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全景式”美丽乡村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农户经济”兴起水到渠成,生态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渠道。2019年,蔡桂珍返回家乡,在新盖的楼房里开起农家乐,日均收入最高可达2000元。
“目前,熊家湾运营的民宿有14家,农家乐近10家。周末及小长假,武汉、黄石、温泉等地游客喜欢来这里休闲观光,民宿常常客满。”村妇联主席程雅介绍,湾里还建成瑜伽基地、七彩花卉基地、野果采摘基地、我家菜园等,正在打造姚家闸水库,建设艺术写生基地、房车露营基地……
面对传统建筑,顺势而为、活化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熊家老屋”民宿综合体项目,是咸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探索。
近年,咸安实施“万千百”工程助力乡村旅游,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将在两年内,改造2400间乡村旅游客房、做好300桌农家饭、研发30道咸安特色菜。此举不仅让零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农业深度融入产业链,还将改变农村人口净流出的现状,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新格局。
农区变景区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走进白水畈“萝卜公社”景区,古人笔下诗情画意的采莲场景跃然眼前。
景区所在地是高桥镇白水村。“以前,我们白水畈一穷二白,到处是荒山荒地。”白水村党总支书记刘余全回忆。
白水畈因高桥河而得名。每逢多雨季节,河水溢过河道,漫向田畈,在氤氲的空气中,畈上白茫茫一片,故名白水畈。这里独特的沙瓤土质,利于萝卜生长。所产萝卜个大、皮白、脆嫩、味甜,从清朝的“贡品”到今天,一直享有盛誉。
无奈,交通、信息闭塞,曾几何时,满畈萝卜几分钱一斤没人要,烂在地里成肥料。
2017年10月,在市、区两级鼎力支持和高桥镇的努力争取下,白水畈迎来金凤凰——我省首家田园综合体落户于此。湖北鄂旅投集团投资30亿元,打造“131军旅小镇+白水畈田园综合体”,又称“萝卜公社”。
他们挖掘地标产品“白水畈萝卜”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栋栋白墙黛瓦的鄂南民居,变身仙萝民宿文化展厅、萝卜乡学院、萝卜科普馆、萝卜酒店……水果采摘园、松鼠跑道、飞鸟乐园、无动力游乐场、水上乐园等现代化游乐设施拔地而起。
围绕萝卜做文章,景区组织开展“篝火迎新年”“粽情端午节”“万人拔萝卜比赛”“千人共享养生盛宴”“扶贫年货节”等大量活动,“萝卜公社”的热度一年高过一年。
高桥镇党委委员吴东东介绍,“萝卜公社”去年“十一”正式开园营业,截至目前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调研团队300批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万元,景区内二次消费约1000万元。
咸安协调统筹资金,又对白水村进行全面升级。根据村民意愿,在原有风貌上进行“一户一特色、一院一文化”设计,打造“最像村庄的村庄”。
“农区成了景区,我们每天都像在旅游!”景区负责绿化的42岁村民魏再兵一脸幸福。去年起,他应聘成为景区管理人员,每月工资3800元,休8天假,还有五险和季度奖、绩效奖。像他这样长期在景区工作的,村里有近50人。
乡村振兴,农旅融合是关键,但如何才能做好?咸安这根实现华丽转身的萝卜给出很好答案。
近年来,咸安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大幕乡东源村,从砍“柴火棍”到卖“樱花景”;马桥镇曾铺村建国畈,从“冷浸田”到“打卡地”;汀泗桥镇星星村陈家沟,从“养在深闺”到“门庭若市”……一个又一个村湾,正朝着全域旅游目标,实现“风景”向“钱景”的美丽蝶变。
田园变公园
行走在向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步行栈道上,眼前一幅绝美的水乡风光:近处,岸芷汀兰,郁郁菁菁;远处,湖天一色,百鸟翔集。宛若静谧的世外桃源。
紧挨着湿地公园的官埠桥镇窑嘴村,却是一番热闹景象:村里,民房全部进行立面改造;村外,餐饮楼、小游园等工程施工正酣。
“我们渔民虽然上岸了,但日子却越过越有奔头!”60岁的窑嘴村村民杨传龙对记者说。
窑嘴村地处淦河流入斧头湖的入口处,大多数村民以渔为生,杨传龙从8岁起跟着父辈入湖打鱼。
“上世纪80年代末起,围网养鱼是我们的‘金饭碗’,但随着斧头湖水质越来越差,养鱼收入越来越少。”杨传龙回忆,2016年,他像其他渔民一样,响应政府拆围还湖号召,大家陆续上岸。
虽然岸上有田,但人均面积少,种田致富难。而且他们已年过四旬,打工缺文化,学新技术也难。如何让渔民安心上岸?区、镇、村举办多期培训班,帮助他们流转鱼塘继续养鱼;同时,组织年轻人到工厂就业,对困难群众实行政策兜底……
去年,官埠桥镇因势利导,以向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以“渔”产业为核心,投资1.2亿元,在窑嘴村建设“渔乐湾”特色旅游项目。
跟着官埠桥镇党委副书记朱鲲,记者一路走一路看——
窑嘴老街保留原貌后翻新,打造干货交易一条街;
废弃的窑嘴小学,留存场地记忆,打造渔文化展览馆;
原信用社老楼,改成乡村大舞台;
……
在朱鲲眼中,河湖也是“绿水青山”。
“农村、农业加入旅游元素,变得更加生动耐看。现在,我们正在新建餐饮楼、小游园、休闲广场等一批旅游项目。依托向阳湖湿地公园,游客来了,吃、住、行、娱、游、购,这里样样都齐全!”朱鲲满怀信心地说,“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工,这里将变身鄂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渔文化村。农业变得有故事、有内涵,既卖农产品又卖风景,真正让农村田园变公园。”
“渔乐湾”特色旅游项目让窑嘴村发生巨变,也折射出两条路径:
坚持稳扎稳打。从农村实际出发,村庄布局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样样考虑在前。同时,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以及农民接受度,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
坚持群众视角。宣传、发动、依靠群众,让退捕上岸的渔民明白,“靠水吃水”还有很多新吃法,譬如开特色鱼馆、精品民宿、农家乐等,逐步吃上旅游饭。以此开拓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