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
近日,湖北生物多样性调查传出喜讯——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密纹矍眼蝶。据悉,密纹矍眼蝶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且属于易危等级。 此次调查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
武汉“海鲜陆养”基地开工 市民将可吃到本地产南美白对虾
发布时间:2022/10/06 产业 浏览:22
明年春节前,武汉市民就可以吃到在本地用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了。国庆长假期间,位于东西湖新沟镇街的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区农投)南美白对虾水产保供养殖基地项目(一期)施工现场仍如往常一样热火朝天,力争在年底建成投产,届时这里将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海鲜陆养”基地。
施工现场,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养殖厂房已见雏形,外立面框架已经成型,厂房内有数个八角形池已砌成。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部分生产区,包括标苗池、养虾池、水处理系统等主要生产设施,实验室、化验室、疫病检测室等配套设施,以及办公室等在内的生活区。
“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标苗池是培育幼虾的池子,培育30至45天后,再将幼虾放入边长6米的养虾池中,再喂养约45天,便能上市。”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程俊是基地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向记者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适宜水温在28℃-30℃,与露天鱼塘养殖不同,这种工厂化的海水养殖模式,由于条件可控,可实现一年四季有虾上市,不仅亩产量是鱼塘养殖的十多倍,而且得益于海水养殖,虾的肉质更紧实,还能实现废水回收再利用。
据了解,在湖北地区,传统的淡水鱼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受限于温度及水质,一年最多产两茬,而采用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一年可产6到8茬。
为了保证水温,养殖厂利用了当地与汉川发电厂管道连接的优势,收集电厂“余热”在冬季对水进行加热,实现节能降耗。“我们的养殖池也都使用了新型保温材料,降低冬季水温温差变化,养殖池内还涂抹抗菌防水漆,避免水体渗漏并抑制水体病原菌繁殖,提高对虾养殖存活率。”
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另一关键因素便是水,海水从何而来,如何循环?程俊介绍,养殖对虾的海水取自东海海水,在当地对海水进行浓缩,加工成盐分更高的卤水后,再运往内陆,随后在养殖场内进行稀释使用。
循环水养殖工艺流程则能让水的利用率达到99.5%以上。程俊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养虾池中产生的带有虾壳、粪便等在内的污水排放时,首先将经过微滤机,对大颗粒物进行过滤,随后进入生物净化池,对水体中的氮、磷等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同时利用超滤系统及活性炭系统净化水质,最终完成处理后的海水可再进行循环使用。“循环水养虾的核心技术就是不断处理对虾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从而提供一个适合对虾生长的水环境。”
此外,室内养殖过程中还有一套智能监控管理系统,集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等技术于一体,实现对养殖中水温、光照、溶氧、酸碱值等因子的监测和控制。
区农投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期投产后,年产量将超100万斤,可供应本地市场两到三成的南美白对虾,树立起地方养殖发展标杆,带动生态养殖发展。同时还将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对周边农户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和优质虾苗输出,提高农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水平,促进农户增收。
由于对虾的养殖门槛比鱼类更高,项目实现量产后意味着今后还可尝试更多海洋鱼类的养殖,如石斑鱼等,丰富“海鲜陆养”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