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当日上午,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敲锣声,东湖绿道湖光序曲广场“空降”中国传统民间习俗醒狮舞龙,或翻腾或跳...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湖北黄石:支部引路产业铺路 共同缔造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2/10/21 产业 浏览:27
金秋时节,沿着湖北省黄石市大棋路放眼望去,开发区•铁山区章山街道龙山村农业示范园内的瓜蒌挂满了棚架,大棚内的黄瓜、茄子等各种蔬菜茁壮生长,半坡山上成熟的柑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赏秋景、品秋果,让这片原本因拆迁荒芜的土地有了新的生机。
近年来,龙山村党总支将党建引领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过程,实现支部引路、产业铺路、党员带路、群众行路,加快推进乡村共同富裕。
“这120亩瓜蒌,一亩收益在3500元左右,年利润可达40万元。”龙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宝山说,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带动地方经济,目前已安置闲散劳动力300多人就业。
2017年起,由于华盛、华新项目征地,拆迁村民暂时异地安置,村里原有耕种的土地因村民回乡管理不便,逐渐荒芜。
闲置弃耕的土地怎么利用?村里就商量,把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种植,既解决了土地闲置的问题,又可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同时,采取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策略,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黄石市两湖专业种养合作社”。
然而,在流转土地时,却遇到了一些阻力,很多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土地就不是他们自己的了。
于是,村“两委”干部走家串户向村民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发放土地流转手册。在党总支会议上,鼓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作表率,先行先试。
“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支持村‘两委’的工作,不能继续让村里的土地荒废了。”党员刘松林第一时间站了出来,率先承包了30亩土地,搞起了稻虾养殖;党员冯加宝也先行先试,承包了120亩土地,建起瓜蒌基地……
有了党员的现身说法,村民的思想开始转变了。村民胡加年流转了自家的2亩多土地,一年收租金500多元。另外在基地务工,一年拿到2万多元。“这比原来我们种田划算多了!”昨日,胡加年在蔬菜基地一边劳作,一边咧开嘴开心地笑着说。
一花引来百花开。2020年12月,龙山村集体全额出资成立黄石茂恒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总资金2000万元。发展以园区生活配套为主的第三产业和市民供给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投资200多万元建设高品质淡水鱼养殖基地,发展高品质鲈鱼的养殖;流转土地550亩打造高品质有机农业种植基地,以黄石市零里生鲜、震邦生鲜、润信农产品三大实体、线上农产品销售平台为依托,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采取整棚认领、预定团购、入棚采摘、以销定采的多种销售模式,同时优化配送物流链,为城市人群提供定制化服务,可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0余万元。
“不能随波逐流,要种植附近没有的作物。”“华新、华盛落户了,员工的菜篮子要保障好。”“咱们土壤肥沃、水源便捷,得让农业园一年四季不断果。”对于土地如何高效利用,村民议事大会在一番热烈地讨论后达成共识:分区分片规划,发展错季农业种植。
今年开春草莓上市季,村民你转我发,主动担起线上销售重任,16个大棚的第一批草莓,成熟鲜果一抢而空,入棚采摘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日销售额突破1万元。
自主品牌“冷水湖”奶昔草莓,果鲜质优,统一包装,当天采摘、当天销售,通过微信群、抖音平台等渠道就近销售,光一季草莓就为龙山村带来5万元纯收入,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
也是从今年端午开始,村里就用这笔收入落实了年满60岁老人的“三节”慰问。真正做到了产业共谋、集体增收、村民增益,流转入股制让产业园与村民的利益无缝捆绑,激发了村民的干事热情。
目前,村里已将流转的320亩土地建设成了集种植、采摘、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让荒芜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把农户与集体经济融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激活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张宝山告诉记者,工业产业落户的目的是增收地方经济,不能因为拆迁安置就荒废了土地,发展农业示范园的目的是盘活土地资源,守住农民的根,增加村民的福利,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不能搬了房子、荒了土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未来,龙山村还将以打造乡村振兴产学研示范基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基地和特色农业板块的建设,更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参与进去,让资源变资产,实现村民共同参与、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