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xczx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湖北荆门:凝心聚力共建富美乡村

新闻

江享科技集团出席2023武汉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今年1月引入总投资超过50亿元项目 江享科技集团出席2023武汉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

  9月4日,2023武汉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出...

  • 湖北武汉:“福兔”“雄狮”闹东湖

    锣鼓声声龙狮舞,张灯结彩闹新春。1月23日大年初二,赏舞狮、逛市集、赢好礼、乐萌宠,东湖绿道年味浓。 当日上午,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敲锣声,东湖绿道湖光序曲广场“空降”中国传统民间习俗醒狮舞龙,或翻腾或跳...

  • 湖北潜江宝湾村:小龙虾“喝豆浆”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 春韵叠成墨韵 写成福字迎来喜

    1月17日,腊月廿六,湖北省图书馆中庭人头攒动,前来领取春联福袋的读者们排起长队。这是省图连续第5年在春节前夕举办“书香联萃”迎新春送万“福”文化惠民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送出春联福袋等新春礼品500余...

  • 在长江游轮上赏花灯 移动式庙会梦回唐宋

    赶一场喜庆热闹的庙会,看五彩斑斓的花灯,是很多“老武汉”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而在2023年春节假期,江城游客将迎来独一份的移动式庙会,体验独属武汉的庙会+灯光秀的新春仪式感。 1月18日,汉口江滩边的23号...

  • 2022年湖北省246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

    1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局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30.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11.2%。 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去年,按照省政府《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

湖北荆门:凝心聚力共建富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2/10/31 乡村振兴 浏览:21

今年9月以来,荆门市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以行政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变“你做我看”为“齐商共建”,产业群众选,带着群众干,探索了能人引路、乡村旅游、共享股权等共同缔造的好做法与长效机制。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赴荆门市沙洋、京山、钟祥、掇刀及漳河新区采访,亲身感受了试点村面貌与群众精神状态的喜人变化。

产业群众选、能人引领干——“三无村”酿出幸福蜜

金秋十月,秋蜜采收忙。

钟祥大洪山下、鹰子崖边,蜂农谭孝伦熟练地从蜂箱取出成熟的巢脾,用刮蜜刀轻轻一割,晶莹的蜂蜜缓缓溢出,香甜的气息让人垂涎。

“这蜂蜜浓度高,品质绝对没话说。”谭孝伦虽年过七旬,养蜂却是把好手。在“银发蜂农”带动下,谭孝伦所在的东桥镇最偏远村——三星村,成了钟祥中蜂养殖第一村。

因交通不便、耕地不足等“先天缺陷”,4年前的三星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年轻劳动力,空心化严重。

如何找到符合三星村资源禀赋、群众能干愿意干的产业,驻村工作队队长袁付杰和村干部一起,决定“扫户”上门,问计于民。

“年纪大了外面工作难找,要是家门口有事做,确实好。”

“留在家的都是老人,一没钱二没力,能干点啥?”

“村里槐树、荆条林多,适合养蜂,投入少劳动强度低,适合老年人。”

一番走访下来,大家茅塞顿开:三星村有1.2万亩山林,生态环境良好,野生蜜源植物种类众多,养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随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就发展养蜂产业征求意见,大伙都认为是好主意。

不懂技术,工作队带着村民外出学习,并请来专家驻村指导,村委会、村干部家都带头养。当年,三星村养蜂户从16户增至33户。

“土蜂蜜零售价80元一斤,一群中蜂每年可采收蜂蜜20斤,养10群蜂可收入1万多元。”到年底,大伙一算账,整个小山村炸了锅。

观望的村民闻“蜂”而动,次年全村70%的农户都加入到养蜂行列中,其中80%是老人和妇女。如今,三星村蜂群数量达1380箱,年产土蜂蜜2万多斤,产值过百万元,还成立了中蜂养殖协会和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鹰子崖土蜂蜜”商标。

“每年卖蜂蜜收入4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10月10日,搭上直播带货顺风车的老蜂农李庆新,家里蜂蜜销售一空,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实践证明,主意群众拿,带着群众干,事半功倍。”东桥镇党委书记周思军说。

去年底,三星村450亩集体林地承包到期,村民大会上有人提议,再把林地发包出去,来钱快又省心,但多数村民赞成村集体收回种植蜜源植物,经济价值更高。

树苗买回后,村民主动提出“好点子”,每户出一人义务栽树,将来产生的收益按比例分红。102户村民全部到齐,1.5万棵树4天种完,节省人工费5万元。

“多与群众商量,请群众拿主意,做出的决定大伙儿愿意干,积极性高效果好,既兴了产业又富了村民。”三星村党支部书记苏洪祥深有体会地说。

让老老少少记得住乡愁——雷集村有条“最美回家路”

10月25日,在外打工的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雷集村村民叶金龙回乡时,拍摄的一条名为“最美回家路”的微视频火爆朋友圈:绿色的草坪带、绽放的金黄色菊花,簇拥着干净整洁的村道。

如何建设美丽村庄?雷集村在整治人居环境中,让群众自己说了算。

“村里的垃圾越来越多了,有的村民房前屋后积累了10多年未清理,许多外出的青年都不想回家,村里凝聚力越来越差。”村党支部书记李峰说。

共同缔造活动中,村委会通过“微心愿”“禾场恳谈会”征求意见。

“要把道路建漂亮,让游子们愿意回家,我们出行也有好心情。”

“治理垃圾,首先是不能乱丢垃圾。每户垃圾桶至少配备2个,一个放可回收垃圾,一个放其它垃圾。”

“村级公路绿化按‘一段花、一段草、一棵树’的思路重新设计。光美化净化还不够,要将老粮站改建为村民广场,增加一个文化大舞台……”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垃圾分类处置实施方案》改了6遍才满意。

修建绿道,进行村庄治理,不可避免地要触碰村民的利益。

“这个猪圈拆了怪可惜,但建绿道更有意义。”村民张道会开始有抵触情绪,经村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后,他主动劝说家人,拆除了猪圈。

为建设绿化带、步道、垃圾分拣中心、小游园等,20多户村民主动拆除了猪圈、清理了小菜园,腾地5800平方米。

整治活动开展起来了,村民们主动投工投劳,83名村民踊跃参与道路植树种草,自发参与沟渠清淤10公里、道路清荒12公里、死角清理33处;本地施工队以优惠近3万元的价格承包建设垃圾分拣中心;村民周云双捐赠1000多元的绿化草皮和树苗;村民王道华发挥特长,免费手绘宣传墙画。

在包联单位荆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区城管局支持下,该村共筹集资金46万元,配备分类垃圾桶355套、垃圾清运车1辆,建起垃圾分类站4座、垃圾分拣中心1座。

“环境改善了,大家逐渐养成了晚上到广场跳舞或到村道散步的好习惯,一个个都爱讲卫生,像变成了城里人。”李峰说。

“10月的卫生评比,我只得了5分;另外扣除的5分是因为房前屋后清扫不干净,屋内摆放比较凌乱。评分出来,我的面子挂不住,11月份争取改进,取得满分10分的成绩,夺‘流动红旗’。”村民段小平红着脸说。

在建设共管、效果共评上,雷集村组建了由村“红管家”“两委”干部、群众组成的环境理事会,每个组由一名群众义务当“湾长”,形成了村环境理事会、湾长、村民的三级自治自管格局,共建美丽家园。

群策群力、共建家园——“双井”再出水古村焕新颜

双井村,地处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因“陈氏双井”而得名,近年来“双井西瓜”闻名四方。

时过境迁,古井早已废弃,其中一口已被填平,只留下一段传说。自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双井村村民有了新想法:“我们村早就是远近闻名的西瓜村,这么好的地理优势,可是每次游客来就是买了西瓜就走,根本留不住人,为何不把我们的环境搞好,利用我们双井历史文化留住游客?”

村民的建议很快得到村两委回应,8月底,该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伙儿踊跃发言。

“我们这里是要搞环境整治了,房间屋后都要绿化种上树。”

“环境搞好了,才能留得住人,才能把游客吸引来。”

“要把我们双井的文化展示出来,特别是两口井的历史,我们村也是有文化底蕴的。”

对于村庄环境怎么改,村民大会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先在“双井”所在的陈家石井湾组打造个样板,统一修葺湾组8户村民墙面并做文化展示,硬化连户道路,开展房前屋后绿化美化,重新恢复两口井并挖掘其中历史文化。

村民代表大会几经讨论通过,9月底陈家石井湾组改造正式动工。“我们按照一般建设积分制奖励,大型建设积分制奖励+按劳计酬,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共建家园”,双喜街道双井村村务工作者杨超说。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目前“双井”恢复出水,村民的外墙也粉刷一新。得知村里还将建设农具展示带,陈家石井湾组村民袁天新连日来格外忙碌,将家中放了几十年的风斗、犁耙、石碾都找了出来,准备无偿捐献给村里,“这有的东西都上百年了,以后的人可能都不认识了,放在那里还有人看,我就住在这里,发展好了受益的还是自己。”

眼下,双井村村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家园建好。目前,村里正在建设双井现代化农副产品仓储集散展销中心、西瓜博物馆、停车场、双井农业项目二期等项目,将进一步做大西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姓 名:
邮箱
留 言: